许名健
【摘要】近几年来,高校频发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的人格发展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83-02
近些年頻发的大学生人身伤害的悲剧事件,扣响了高校教育的警钟,催促人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高等教育进行反思。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因此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是当下高等院校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结构主要包括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人的智能、人的性格、人的思想、人的道德。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定型的重要时期。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任务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价值取向亦趋明显,在此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出来,反映到了大学生这一社会的群体上。高校人身伤害事件的频发便是这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一时难以改变的弊端。在现代社会,教育应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责任教育等各方面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人格,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
(一)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包括对自我的认知以及除我之外的世界的认知。自我认识即自我意识,它是人形成自我独立人格的基础。大学生应该拓宽活动范围,多接触大自然与社会,增加经验阅历,扩展视野,拓宽胸襟。
(二)情感教育
高等教育除了知识传授之外,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素质。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尽量减少或避免矛盾,保持亲切友好的关系。
(三)道德教育
作为培养健全人格基础性内容的道德教育,应该注意把基础文明的教育与遵从社会公德的教养纳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中,使大学生真正把立志、成材与成事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有知识没修养”、“有理想无道德”的不良倾向。
(四)信念意志教育
当前,许多大学生内心空虚,缺少坚定地信仰与追求,常常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励大学生,让他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为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将人格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把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结合当下的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等来对学生进行进行人格教育,防止情感说教,增强课堂的内外效果,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前提。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较大,但是有些程度轻,能够通过老师或同学的倾诉排解,及时地调整过来;有的情况则较为严重,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为预防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及时干预心理危机突发事件,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重视生命观教育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欲倾向明显,人情淡薄的影响下,高校应加强生命观教育,重视生命,敬畏生命,正确看个人与他人的生死。大学生首先要有生命观,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其次,要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要学会理解人类以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尊重和敬畏生命。大学生要重视生命的义务与责任。人的生死决不是个人的事,与家庭、社会密切相关。
(四)优化人格教育的环境
首先是班级和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心理成长和的人格塑造。大学生通过班级社团活动等逐渐找到自身的优势或不足,逐渐实现个性的完善与心理的成熟。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文化氛围形成心灵的感应,有意无意地形成心理认同。其次是家庭与社会环境的优化。在民主温暖的家庭氛围下,容易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个性,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处理好人际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公民文化道德素质,营造起友好民主团结的社会氛围,打造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6月
[2]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
[3]邢梁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