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厂”与“厂中校”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5-07-17 03:01刘文杰陶金玉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中厂职业教育实践

刘文杰 陶金玉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各类职业院校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现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本文试从“校中厂”、“厂中校”形成的背景和意义、运行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运行模式的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39-02

1、“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模式的现状

1.1 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校中厂、厂中校”的运行和管理缺乏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很多专业的“校中厂、厂中校”仅仅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与实际情况脱节。为了确保“校中厂、厂中校”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完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1.2“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专业性较强,导致“校中厂、厂中校”被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另外,企业和学校能够提供的地方和组织人员有限,所以学校要对“校中厂、厂中校”建设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对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项目要重点建设,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1.3“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地方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校中厂、厂中校”合作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涉及知识面较窄、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同时,很多“校中厂、厂中校”仅仅只相当于一个“校园作坊”,教学模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改变,不能跟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缺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之初就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到企业参与实践,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以市场发展来指导“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

2、“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模式的创新

2.1 依托特色专业资源,建设多类型工作室

依托区域行业大师,建设大师工作室。通过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引进多个技能大师,在校内建立工作室。由大师亲自向有关专业的学生传授技艺,并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在传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全面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工作室成为现代“学徒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这些工作室都是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的。引入代表性企业,建设企业工作室。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合作效益。

2.2 结合学生特点,建立创业中心项目

结合本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和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目前,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创业园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包括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手工艺制作项目等,该平台主要针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引入项目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切入企业真实流程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情境企业化、师生身份社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途径实践化、教学成果商品化、考核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柔性化,营造全新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2.3 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校企利益中心体

2.3.1 树立利益中心的合作理念。

长期以来校企之间不能深度合作,问题关键就在于没有重视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机制。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因此,建立“校企利益中心体”,首先要树立利益中心考量的合作理念,要认识到各成员的利益是维系合作关系的内核,通过整合校企资源,优势互补,使双方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有望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

2.3.2 建立对接产业集群的合作平台。

学校在综合考虑相关合作主体利益诉求以及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采用多元合作模式,其根本点是要能够承载双方的共同利益,应当有固定的场地、组织,统一的章程、规划、目标、制度体系,以及特有行动方式、专业团队和文化,能够把校企双方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健全支撑规范运作的合作保障。

2.3.3 完善校企全程合作的育人机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学科研组织;成立统筹全校各校企利益共同体相关事宜的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激励考核制度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和完善培养质量评价等,进一步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结论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建设,基本上可以实现学校内生产基地的正常运行,让学生在校内真实地感受企业氛围,完成企业入职阶段的技能培训。学校也能够通过自身产能来丰富学生的实习岗位,解决学生实习需求,同时充分地使用学校的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建立对接式的人才培养输送模式,缩短学生就业过程。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一个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 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 宋志国,陈剑鶴.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5-127.

[4] 万伟平.地区性高职“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3(25):36-38.

猜你喜欢
校中厂职业教育实践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