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
摘 要:逆反心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青春期表现尤其明显,常常使教师和家长困惑和难以应对,致使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挫折和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问题,便值得我们正视和探讨。本文阐明了逆反心理的本质,指出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身上的种种体现,论述了应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形成原因;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4-01
一、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从生理角度出发,青春期阶段正处于儿童与青年的“过渡期”,与童年时代相比,该阶段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定位的时期,第二性特征发育趋向完善,开始懂得男女有别,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反对成人还把自己当“小孩”看,要求成人以对待成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由于孩子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成一个正比,这种不协调非常容易产生矛盾,在认识过程中,孩子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迫切希望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来获得认同,但还是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加上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常固执已见,甚至走向极端。
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视为真理的话不再出自教师、父母之口,他们更多的信息来自于同辈群体之间的传递。这是因为在同辈中,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们的心理有着相近的需求与烦恼,而且都有类似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意向,它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如果青春期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青少年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群体对其产生的就是正效果;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那么群体对其产生的就是负效果。再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问题的凸现。如家长过分溺爱子女,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或是家长过分限制干涉孩子的行为,肆意侵犯孩子的隐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又或者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这都会导致孩子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诱发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思想也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成绩好的学生百般袒护,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粗暴的训斥,那么就会深深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致促使多数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从而产生反抗情绪,进而爆发逆反心理。
最后,社会环境对青春期的孩子影响也是巨大的,社会中的各种对金钱崇拜,权力的痴迷,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让孩子无所适从,感觉现实与学校的教育内容相差甚远,从而产生了心理落差,滋生反叛心理。
二、如何预防与消除逆反心理
1. 改进方式。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家长不能再以旧的眼光去看待新的事物,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
运用赞美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非常简单但有效的手段。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多一份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
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能让家长和教师的工作事倍功半。任何人存在一个群体中都会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是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的一种本能的体现。积极的群体是一股激励个体产生正常心理的强大力量。
2. 改善沟通。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教师或是家长一面喋喋不休的说教。师长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放下长辈的威严,走近孩子,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苦恼和需求,对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循循善诱,进行有情、有理、有据地疏导、说服,跟孩子坐到一起,探讨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孩子去思考,给他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空间,通过沟通,从情感上、从客观事实上与孩子达成共识。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自觉主动的去改正错误。
3.改变态度。青春期的孩子独立自主的欲望特别强烈,尊重、保护和发展他们的自尊心是改变他们认知和发展他们健康情感的首要前提。教师和家长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树立平等意识,决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发号施令,正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存在,不要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强加给孩子,不再包办孩子的事,许多事让他们自己做主,把握重要问题,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为他们独立成长创造机会。
综上所述,问题虽然发生在学生身上,但症结在家庭和学校教育这边。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其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反映。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本质,认识它的表现,懂得影响其产生的因素,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就能有效地加以克服。在这个期间,应该特别注意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维护,多了解心理学知识,真正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多方共同努力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天亮,翟静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的研究
[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
[2]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1996.10 (2).
[3] 刘玉桃.积极利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J].河南教育,
2004.4(309).
[4] 刘孜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