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16-11-28 19:09仲强
职业·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中职生成因

仲强

摘 要:中职生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正常心理现象,其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源于中职生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客观原因在于施教者的教育失当。本文提出,作为施教者之一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探究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疏解中职生的逆反心理,使广大中职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成因 对策

中职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他们对某件事情、某种结论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逆反心理的表现大多为不满、抵触以及漫不经心。比如教师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表扬某位学生,却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服气。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效力。因此,每一位合格的教师,都要正确认识、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主观原因

中职生自我意识强,不喜欢家长及教师的约束,但自身又缺乏足够的能力与经验,这种矛盾心理引发了产生逆反心理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大胆尝试,但往往因冲动而缺乏是非的明辨力,犯错后仍然不觉得是自己错了,逆反心理由此产生。

(2)爱面子,做错事后不愿被教师批评,将他人的教育、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的否定,故而妄加排斥。中职生喜欢无拘无束,当教师进行教育,即使是正面教育,干预到自身的自由时,都会产生对抗情绪,进一步演化为逆反心理。

(3)中职生在心理上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对教师提出的意见或要求表示不理解或产生误解。教师的很多做法与要求有时候超出了学生当下的认知,或者学生不愿意深究教师的深意,甚至认为是教师的有意刁难,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引起心理上的逆反。

2.客观原因

学校的管理教育和教师的说教违背了学生正常的心理规律,遏制了其需求的实现,从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留情面的批评与强制手段伤害学生自尊。多数教师认为:“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教师时不时地会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甚至不惜严厉训斥、强制检讨,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内心。久而久之,学生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拒绝教师的一切“说教”,甚至故意对抗。

有一天,笔者在检查晚自习时,发现船舶班的几个学生在偷偷打牌。此情此景让笔者火冒三丈,当即对打牌者怒斥一通,并要没收他们的牌,哪知他们扭扭捏捏就是不给。笔者更加生气,一把抓住了其中一个学生的衣领……事后,班长说:“老师,他们心里肯定知道错了,但你越发火他们越觉得没面子,就越跟你对立。”

(2)规章制度与管理不匹配。很多班级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教师新接手班级后,隔三差五地颁布班级规章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足够的力度。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学生无视班级规章制度,更不把教师的劝导、教诲放在心上。日积月累,班级的规章制度成了摆设,学生更是毫无顾忌地我行我素。

(3)处事偏袒导致学生反感。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同理,不少学生都怕教师不公。学生对那些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偏听偏信的教师十分厌恶。如两个学生打架,有些教师只处分与自己顶嘴的那一个,那么被处分的学生必然心怀不满,与教师越来越对立。又如评选“三好学生”,教师没有采取公开、公平的民主评选,而是因为与某学生关系好,即使成绩不优秀也让其当上“三好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心中不服气。

因处事不公正而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有一次,文秘班的一个学生声称丢了一个精致的魔方,就在全班学生都检查自己桌柜时,另一个学生发现魔方竟在自己的桌柜里。当该学生拿出魔方时,班主任非但不表扬他,还当场斥责他偷拿同学的东西,使该学生有口难辩。经过事后了解,才知道是别的同学恶作剧。从此,该学生对班主任心有不满,常常不配合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

(4)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因此经常会在学生面前反复强调比赛成绩及寝室卫生的重要性,规定学生个人指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要求过严,对学生的学习和各种竞赛成绩要求过高。教师只在意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觉得教师强烈的功利之心,从而引起反感。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对学生倾注“师爱”,动之以情,融洽师生关系

俄国革命家捷尔任斯基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谁爱孩子,孩子才能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汽修班有位于同学,平时调皮捣蛋,有一天课间操,别人都在认真地做,只有他一动不动地站着。笔者看见后上前踢了他一脚,这下不得了了,于同学一气之下告到了校长室。笔者在踢完他之后也认识到错了:学生再有错,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他的人格。于是,笔者回到办公室,给他写了一封道歉信。笔者在信中诚恳地向于同学做了检讨,然后亲自交到他手中。于同学不但原谅了笔者,而且各方面进步很快,对笔者也很尊重。

教师要学会将心比心,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而应该倾注爱心,讲求平等、尊重,必要的时候要敢于说一声“对不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亲近教师,而教师也能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及时有效的正面引导。

2.不断提升自我,做到敬业、宽容、谦和、公平公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有无数学生的眼睛在看着你,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表率,才能从容不迫地教育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学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将自己敬业、宽容、公平公正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在教师高尚品德的潜移默化下,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章守规。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身教提高言教的说服力,从而防止学生因教师的言行不一而产生逆反心理。

3.肯定学生,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大多数不被肯定,极度缺乏自信。作为中职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比如学生打扫卫生时,教师应耐心指导,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多加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找回了自己的价值,并将渗透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笔者以前的班上有位学生成绩不好,但他十分喜爱跑步,开运动会时,笔者鼓励他参加长跑比赛,果然取得了好成绩。此后,笔者每次见到他,都会鼓励他增强这方面的锻炼,一学期后,这位学生果然比之前自信多了,学习态度也比以往好了不少。

4.教育过程要讲求艺术性,善于运用“暗示”手法

中国人讲求含蓄,委婉的沟通方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同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用委婉、暗示性的语言传递信息,会使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易沟通师生感情。例如笔者带船舶班时,临近学校运动会,无意中发现几个平时体育好的学生压力很大,他们都想争第一。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笔者思索良久,趁着午休之后的时间来到班上,开玩笑地说道:“我方才午睡时做了个梦,梦见你们在运动会上破了学校的比赛纪录,可让我高兴了。但老师醒来后想,拿不拿名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重在参与,所以同学们就尽情享受比赛过程吧,老师已经在梦里感受过那份激动了。”学生们听了笔者的话都笑了,也都轻松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孩子们很少听见你在说什么,但总在看见你在做什么。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有时候能起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班里刚打扫完卫生,又有几个同学乱扔纸屑,笔者发现后就直接走过去,主动弯腰捡起纸屑。笔者的这种行动感染了学生,如此反复了几次后,班上就形成了不乱扔纸屑的风气。

5.面对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施教

每位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背后都有不一样的心路历程。因此,教师要分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背后原因,因人施教。比如,针对那些因缺乏知识和经验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多与之沟通,用身边的故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那些因教师要求过严而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反思自我,寻求平衡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

6.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

笔者带机械班时,班上有个陆同学,平时不思学习,常常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他与家长的关系也很紧张。经过家访,笔者了解到陆同学因为上网成瘾,常常夜不归宿,并因此隔三差五地被父亲痛打。在随后的沟通中,笔者了解到陆同学以前并不爱通宵上网、夜不归宿,但自从几年前父母买了电脑后,他便开始沉迷于此。父母开始不以为意,甚至希望他通过上网、了解网络信息,帮助提高学习成绩。谁知一发不可收拾,陆同学上网成瘾后,父亲便时常痛打他,导致陆明以夜不归宿来报复,使逆反心理进入恶性循环的模式。通过谈心,笔者了解到陆同学这样做并没有得到快乐,而且非常担心自己的未来,也曾想改变。于是,笔者经常鼓励他,肯定他在玩游戏时的机智与耐力,让他将这份机智与耐力运用到学习中来。在笔者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真的戒掉了网瘾,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三、小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积极、正确地引导,而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首先不要畏惧与逃避,应积极寻求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疏导,尽最大努力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其次,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要勇于包容,包容他们的标新立异,包容他们的独创意识,同时防止学生过度极端,走向偏激。

参考文献:

[1]郑确.青少年逆反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龙惊云.奇妙的逆反心理[J].心理世界,2005(6).

[3]徐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作者单位:奉化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中职生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补课风波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