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玉林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一个热点问题的。文章认为中学生物教学必须将新课程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37-01
0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我省高考采用的是“3+理(文)综”模式,理科综合中就生物学科而言,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强了能力的考查。试题稳中见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逐年升高。需要学生突破常规,以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但大多数学生思维狭隘,墨守成规,不能举一反三,最终影响高考成绩。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生物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一最高思维能力才可科学、有效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途径。
一、更新观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思维简单,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提出想法后,教师往往不以为然,没有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有时甚至持否定态度或不屑一顾,结果使学生墨守成规,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提出疑问,把教材和教师的话当做绝对权威。渐渐地,他们在课堂上沉默了,思路窄了,想法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漠了。事实上,敢于提出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有疑方能创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讲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想象问题,从而不断发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即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男子与一个褐眼色觉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蓝眼色盲的男孩,这对夫妇再生一个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这道题首先应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父母双方的基因型AaXBY、AaXBXb,然后计算他们子代出现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其方法有:(1)根据父母双方的基因型作出遗传图解统计出结果为1/16;(2)由于蓝眼色盲男孩(aaXbY)肯定是aXb卵细胞和aY精子结合而成的,而配子aXb和aY的产生概率都为1/4,则出生蓝眼色盲男孩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1/16;(3)将父母双方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开考虑,Aa与Aa产生蓝眼的概率是1/4,XBY和XBXb产生色盲男孩的概率也是1/4,则两种性状同时出现的概率为两者的乘积为1/16。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参与,应用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增强直观,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从一个对象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属性的思维方法。从叶缘的齿牙到锯子,苍蝇的平衡棒到新型导航仪等仿生学的发展都是类比思维的直接产物。培养类比思维,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类比思维的流畅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取决于对类比对象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几种手段,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在讲到DNA分子结构和功能时,先用DNA平面结构挂图逐一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DNA立体结构,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大家见过哪些结构与DNA结构相类似?由于研究对象呈现方式比较形象直观。加强了对DNA结构的概括作用,自然有学生想到商场内盘旋的楼梯,也有学生想到数学上讲的点→线→面→体,一个脱氧核苷酸好比一个点,许多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构成线,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平面然后再螺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立体结构。通过类比既促进了对知识的认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四、背道而驰,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有意识的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奇特而又美妙的思维方式,常常出奇制胜。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讲究多倍体育种后,可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的原因是什么?若按常规思路:多数学生认为着丝点分裂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若反过来思考:多倍体←染色体加倍←着丝点分裂←形成纺锤体←秋水仙素。很明显,着丝点分裂与纺锤丝无关。另外,和生活的现象结合起来,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层次性、程序性地对他们进行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安成功.浅谈用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西部.2013年01期.
[3]陈平.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