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四清 邹奋虎
摘 要:课题旨在通过实践与研究,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探索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机制,构建与实施农村学校校本德育课程。课题自立项以来先后建设了校园网站,搭建了“家校通”平台,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各类各项教研工作,目前研究已经进入准备结题阶段。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德育;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85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例最高,达到29.9%,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因缺乏自制力而沉迷于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诱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从宏观上,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例如,日本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纵观当前学校基于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其讨论的居多,都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但未实践。我们确立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机制。
二、概念界定
1.网络环境
(1)包括校园局域网、“班班通”、校讯通。(2)指德育工作网络,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德育教育连接。
2.校本德育课程
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
三、研究目标
1.直接目标
构建与实施农村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2.间接目标
培养学生的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引导规范网上文明行为;为网络发展中的“中学生问题”寻求对策,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利用网络求知学习,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四、研究内容
(1)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硬环境”。建立校园信息网络。在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学校本着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有重点、有目标地使校园网络德育资源达到优化整合。(2)构建网络德育资源库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3)建立家校互动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校讯通),利用网络使德育教育走向家庭。(4)把握网络德育主阵地──编写德育教材,走实德育课堂。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文化资源。我们在构建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将各学科课程与德育结合,特别是将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被试者,让被试者回答。(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和吸纳国内外与此课题相关的最新成果。其余还有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实际研究中将综合采用这些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1.硬件保障:创设课题研究的“地利”
(1)建设校园网站。为了搭建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平台,我校于2009年年底开始筹建校园网站。网站主页简捷大方,内含诸多功能,得到了同行特别是家长的肯定。(2)搭建“校讯通”平台。“校讯通”平台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套学生行为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实施对于我校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是家长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行为表现的一条重要、便捷的途径。
2.软件优化:创设课题研究的“人和”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就是我校在家校互动的软件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家庭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完美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直接的榜样,家长素质的高低、家长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孩子的一生。(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课题组组织协调下,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曹义霞老师在学校成立枞阳县首个“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营业”。心理咨询室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宗旨,主要针对中学生易出现的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问题、与父母和师生的关系处理问题、临考心理状态的调整等问题,开展咨询服务。2013年4月,学校又花资10万元,建成标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更加规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心理,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3.人性管理:创设课题研究的“天时”
(1)经费支持。学校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经费,这笔费用用于课题组教师培训、学习,同时用于课题的资料打印、整理、成果物化的研究经费,用于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申请,课题小组讨论后再决定去后勤处支付。(2)考核制度。学校的年度考核时,绩效工资与课题研究实效挂钩,同时,对课题研究实行与骨干教师考核加分,与年终考核挂钩,从物力上健全课题研究制度。
七、阶段性研究成果
1.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与教学的结合,注重围绕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两年来,我们围绕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培训。围绕各自研究的子课题,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从探究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断地学习,从校园德育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技术角度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并在这种复杂而系统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董四清同志论文《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荣获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论文评选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邹奋虎老师在2011年安徽省课堂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曹义霞老师的《浅谈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荣获安庆市心理健康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2014年5月荣获安庆市中期研究成果评比三等奖;其相关报告也在安庆市研究报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另外,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2014年10月被省电教馆评为“2011-2013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合格研究成果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研究型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着自我专业发展的梦想,使我们在学术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得到了双重的锤炼。
2.研究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课题组紧密结合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切实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坚持“活动育人、合力育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渗透教育,以创建文明校园为载体的熏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的养成教育,以德育资源为依托的实践教育,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师表教育,形成学校德育特色。两年来,课题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全方位家校共享,构筑和谐德育环境。一是组织师生、家长学习有关“阳光绿色网络”的知识,并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绿色上网》倡议书。在校园内悬挂“倡导网络文明,构建和谐环境”绿色上网主题标语。二是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主题为“点击文明,绿色上网”的宣传教育。课堂渗透绿色上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引导学生阳光、绿色、健康、文明上网。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取得良好的德育实效。学校利用校园网,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动态,正面引导,积极宣传,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活动多方位教育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编写廉洁进校园、感恩等校本教材,共同走进德育课堂,进一步潜移默化学生思想,端正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谱写新时期网络中家校互动、家校共育的美好前景。
3.物化成果
(1)报告类:研究报告、工作报告。(2)论文集:教师德育论文集、学生心得体会集。(3)德育校本课程:编写《青春大讲堂》《为心灵导航》等校本教材。(4)课程资料:典型课例、教学设计、课件。
八、反思及今后设想
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之中接受德育的熏陶,通过课题的研究把我们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操作中教师都刻意追求直观的教育效应,让我们觉得德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说教的成分,德育无痕的目标离我们还很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觉得对学校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周二主题班会活动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开发。同时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进行了一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德育社团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教育支点,在内容具备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德育社团建设却止步不前,让我们缺少了课题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正在努力改变。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J].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
[2]林清明.学校德育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探索,2001(09).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负责人:董四清、邹奋虎,立项号:AD-110184)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