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信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

2016-05-13 07:41赵泉
考试周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研究专业建设

赵泉

摘 要: 本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状出发,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对确立的课程体系中的五个模块进行具体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落实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建设 课程研究 模块化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作为一个设立不到20年的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现状分析

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有偏重信息情报的,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的,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有的偏重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重视经典理论的研究,也有的偏计算机方面。基本上开设的信管专业可分为两类,一是管理学下的信管专业,偏重于管理领域;另一类是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此种情况以新建院校表现得最为突出。

专业设置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的混乱,使信管专业成为“大而全,乱而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代名词。

专业定位的混乱,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学院的总体定位,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建立起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课程体系梳理

从总体上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信管专业是1998年由多年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专业,到目前为止,专业融合得并不好,实际上更多的是“拼盘”。另外,信管专业的核心能力定位不明确。

2.2课程体系仍然沿用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模式,没有创新,专业无特色。公共基础课难以支撑学生对专业知识模块的学习,专业基础课对信管专业的基本能力缺乏针对性。另外,基础课的比例过高,导致应用技能型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在基础课中,公共类基础课比例过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时不够或太少。

2.3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课程结构不合理。存在因人设课的问题,也存在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前导课、后续课界定和体现做得不好。

2.4课程体系和内容创新创业内容极少,且理论大于实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不足。

3.课程体系框架

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它也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是:依托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主线,并以模块化的方式建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是由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及相应的实践环节等组成。

3.1模块构成。以“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主线,按需要确立相应模块。包括公共基础类、管理类、网络类、信息类和实践类五个模块。

公共基础类课程是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应更贴近专业实际,而不是毫无针对性地讲授。尤以高等数学和职业规划这类课程为代表。管理类课程包括了管理基础类、管理应用类、信息管理类。考虑到信息管理偏管理居多,故将其归于此。网络类包括网络基础类及网络应用类,很多研究者将此部分归于信息技术类等,并未单独列出。考虑到网络的应用、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我们认为,单列一个模块是可行,而且是必需的。信息类包括了信息基础类和信息应用类两部分。所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偏计算机更多地体现在这里。

3.2具体分析

3.2.1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公共基础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分为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和经济法律类三个子模块,建议的核心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导论、大学英语和国际贸易实务。该模块主要由高等数学、外语、马列及公共选修课组成。在课程开设时,应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授课时,应该有专业特点,而不能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讲法。公共基础类课程更多的区别在于选修课的设置上,这些,都有非常明显的其所在院校自身特色的痕迹。

对公共基础课,应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这些数学类课程实现。在实际授课时,要注意对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训练。

3.2.2管理科学类课程模块。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于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方法,掌握企事业运作规律和业务流程。

本模块分为管理基础类、管理应用类和信息管理类三个子模块。对应的核心课程分别是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检索技术。在实际授课时,一是注意这些课程应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如特色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则这些课程内容的主线就应该是中小企业;二是注意层次,即前导、后续等问题。

3.2.3信息类。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应用能力,在此模块中,需要注意将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并以专业特色,如中小企业为实例进行知识培养、能力训练。

本模块分为信息基础类和信息应用类两个子模块。对应的是数据结构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实际授课时,注意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在其中的体现。

3.2.4网络应用类。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应用能力。包含了网络基础类和网络应用类两个子模块。对应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和网络管理。这是为了适应互联网+等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在实际执行时,注意前瞻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3.2.5实践类。本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整个实践类应以毕业设计为导向,具体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是指各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主要完成技能的训练。综合实验包括了课程设计或大作业、各类实习等,时间相对集中。综合实践包括毕业设计、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及开放实验等,是对能力的综合训练。具体实现方式上,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课内教学是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同时是素质技能的培养环节。课外又可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可以采取学生社团活动、考证考级、自主学习、各类培训、各种竞赛或比赛,以及各种科技活动、科研小组等方式进行;校外包括自主创业、社会实践(应与专业相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

4.落实与保障

上面,我们研究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并罗列了开设的一些课程,想让一个课程体系发挥作用,仅列出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具体设置课程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注意前导、后续课,基础在前,专业在后,以核心课为主导,层次分明,成为一个体系。

4.1撰写好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必须明确课程地位,明确其前导课和后续课,明确知识和技能的分解与合成。合成是指本门课程所要实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分解是将其细化到章节或实验中。

4.2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实验平台、技能与工程实践训练平台、系统设计与综合实验平台和实践平台。

4.3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采用现场式、项目贯穿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尝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在本专业的应用。增加研讨课。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小班课,对核心课,尽可能专课专设,例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完全可以比照毕业设计,让指导教师提前介入。

4.4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改进考核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考核办法。以“企业信息化案例研究”为例,可以把课堂讨论、文献阅读、案例完成作为平时成绩,课程论文作为期末成绩。

4.5配套及保障措施。为保证整个改革的顺利实现,我们还要制订相应实施方案。加强教材建设,尤其是行业特色教材和适合专业的教材的建设。同时,配套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之密切相关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所开课程的变化是经常性的。因而,研究也需要长期进行。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收获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102-110.

[2]吕永林,师薇.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现代情报,2010,30(11):128-130.

[3]王知强,等.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3):16-19.

[4]卢冰原,黄传峰.面向就业需求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84-87.

[5]邓晓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3(6):103-105.

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14XJJGZXXM05)、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年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项目编号:2015XJCYZY03)中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研究专业建设
工科院校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探析
中职学校光电专业现代班组长培养的课程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保险实训课程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信息管理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管专业(医学)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