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循序渐进”地引领小学生走进合唱

2015-07-06 03:25朱颖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低声竖笛循序渐进

朱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合唱是培养良好听觉能力的重要手段。但课堂合唱教学的实施情况不太理想,由于合唱对音高、音色、音准、声部间的旋律配合等都有严格要求,在四年级接触二声部歌曲时,无论音乐老师还是学生都产生了“回避”和“畏难”的情绪,教学中只唱高声部或直接跳过合唱曲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学生表现合唱曲的基本技能不够,老师们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合唱教学策略。

苏教版音乐教材是从三年级下册的《春天来了》开始,用异曲同唱的形式进行二声部合作的,紧接着是《八只小鹅》,在二声部加入了“呷呷”固定音型。进入四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三部轮唱和《恰利利恰利》回声演唱后,再出现二部合唱曲就是《红蜻蜓》,《红蜻蜓》中高低声部间多处出现了五、六、八度音程,试想只是经过了四首歌曲的过渡,就直接学唱有一定难度的二部合唱曲,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根据“学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将多声部形式尽早地、循序渐进地充实到小学音乐课堂中,这对培养小学生多声部歌唱的能力尤为重要,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在实践《小学多声部歌唱合作能力提升与突破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过程中,笔者结合多年校合唱团的教学经验,边摸索边实践,总结了“循序渐进”合唱教学的一些策略,收效颇丰。策略如下:

一、提升学生单声部演唱的能力

多声部歌唱是在单声部歌唱能力上的一个提高,学生只有唱好了单声部,才具备唱好多声部的条件。这里所说的“唱好”与“唱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唱好”至少包括“好的声音演唱”和“准确的情感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适当的演唱技巧来表现歌曲。老师可采用游戏式、趣味式的方式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让学生学会控制气息和声音,以达到演唱声音的统一,如老师创设一个“蚕宝宝吐丝”的情景,让学生模仿老师发出吐“S”声,要求吐得细而均匀;学会如何表达情感,知道如何唱得轻而不虚、强而不白,让学生在演唱中慢慢积累经验,提升演唱时对音准、音高、力度变化的掌控能力。

二、用歌曲轮唱的形式导入多声部歌唱

轮唱是导入多声部合唱简捷又重要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多声部听觉很有效的手段。欧美和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都很重视轮唱教学,日本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被要求每学年都要学生学唱两至三首轮唱曲。因为轮唱的各声部都是一样的旋律,只要学生唱好原旋律并熟练掌握,清楚自己进入的时间,知道如何统一的结束,轮唱就可以进行。因此,音乐老师在二年级时就可以选择教材中的歌曲进行即兴轮唱创作,将学生接触多声部歌曲的时间提前,为演唱好合唱歌曲打下夯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老师们会发现,从未接触过多声部歌唱的学生,在刚接触轮唱时肯定会受后进入声部的干扰,甚至会出现相互大声喊唱、捂着耳朵拒绝干扰的现象,音准也会随时被带跑。因此在轮唱训练中,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短小易唱的歌曲

歌曲短小,学生能轻松地背唱;节奏简单易唱,学生比较容易达到目标,演唱积极性就会高。

2.要求学生“轻”声演唱并兼顾彼此声部的配合

轻声演唱时学生除了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外,其他声部的声音也会进入耳朵,老师要制止学生捂耳朵演唱的行为。慢慢地,学生会开始适应多声部歌唱,声音会慢慢开始“和平相处”。

3.引导学生不赶超、不抢拍

两个声部轮唱中,很容易出现你追我赶、抢拍的现象,老师要及时给予手势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地稳住速度。

4.采用无伴奏形式进行轮唱

合唱过程中老师的指挥是关键,不同声部何时进入、力度、速度的控制,都需要老师手口并用地加以提醒,钢琴伴奏会束缚老师的双手。

三、用单声部歌曲加入二声部的方式尝试合唱

在轮唱的基础上,适时地为单声部旋律配二声部旋律,既能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多声部歌唱的能力。设计二声部时,选择舒展优美的单旋律为首选,简单为首要原则,所配声部不能喧宾夺主。什么设计算是简单易掌握呢?在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每小节配一个或几个音构成二声部

根据歌曲旋律特点每小节配一个音,这个音最好和每小节的第一个音是一致的,如歌曲《西风的话》,旋律流畅悠扬,二声部轻柔地发出像风一样的“u”母音是很有意境的。

2.固定音型构成二声部

固定音型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掌握。以歌曲《八只小鹅》为例,二声部由“呷呷”的鹅叫声构成,旋律在同一个音高“g1”上反复出现,设计的既生动贴近生活,又简单易唱。教师可多选择能形成固定音型的单声部歌曲,如《时间像小马车》,二声部可在部分小节用固定音高模仿马蹄声“答答答答”。

3.部分小节与主旋律形成三度音程

尝试为旋律部分小节设计相差三度的相似旋律。如歌曲《顽皮的小杜鹃》,在主旋律“咕咕”—“sol mi”的地方,设计二声部“mi do”,层次多了,较之固定音型难度稍有提升,但不会太难掌握。慢慢地再将一首歌曲中三度叠唱的音逐渐增多,向较复杂的二声部歌曲过渡。

四、用“化繁为简”的方式学唱合唱歌曲

目前音乐教材中的合唱歌曲多以二声部为主,二声部间节奏基本是相同的,但形成的音程是四、五、六、八度层出不穷,其难度不小,老师根据实际学情在不影响歌曲整体情感表达的情况下,对部分乐句进行处理,降低难度,使其变得简单易唱,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实现有效学唱合唱歌曲的一大保障。

五、“先低后高”的策略学唱二声部歌曲

合唱歌曲主旋律大多在高声部,其旋律性强、音色明亮,音高较之低声部要高。反之,低声部的旋律性不强,音色较之高声部略显低沉,学生会感觉高声部的旋律更易掌握。所以在学唱二声部歌曲前,先让学生整体聆听歌曲的合唱效果,二次聆听时重点寻找低声部的旋律,并先学唱低声部的旋律,完全掌握后再学习高声部旋律,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个声部的演唱。

六、结合器乐教学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

竖笛在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进入音乐课堂,竖笛属于固定音高乐器,它能帮助学生强化对音高的记忆。特别是在五年级,竖笛合奏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学生进行双声部合奏时也能体会到两声部交相辉映的乐趣,对音准的把握也在慢慢进步。如何在唱、奏、听的交替中让竖笛成为辅助学生唱好二声部歌曲的“利器”?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分高低声部吹奏并结合发声进行训练

按学生的音色,将学生分为高低两个声部,低声部人安排多一些。每节课前十分钟进行音程的奏、唱练习。循环换气,声部依次进入,让学生先用竖笛吹奏,聆听音程的效果,再两声部合唱,唱时使用竖笛辅助,确保音的准确性。

2.吹奏与演唱结合学唱歌曲

遵循先吹唱低声部旋律的原则进行。

步骤如下: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速度和情感

(2)再聆听,寻找低声部的旋律

(3)全体学生学奏低声部,再学唱低声部

(4)全班学唱高声部旋律

(5)部分学生唱高声部旋律,教师钢琴演奏高声部旋律;剩余低声部学生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吹奏低声部,一部分唱低声部

(6)高低声部进行合唱,师竖笛演奏低声部旋律

3.制订竖笛辅助合唱教学的计划

(1)第一步:每节课使用竖笛10分钟,练习音阶和简单乐曲。

(2)第二步:每节课使用竖笛15分钟,练奏二声部音阶和二声部歌曲。

(3)第三步:每节课使用竖笛15分钟,练奏并唱二声部歌曲,竖笛辅助低声部。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比以前浓了,合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当然,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如两声部间音程跨度较大的地方,仍会出现唱不准的问题。学生对音色、气息的掌控,对歌曲情感的处理也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老师和学生都对唱好合唱有了信心和兴趣,这就是良性循环。

“用好的方法教合唱,对孩子们而言,是一种享受。将渴望得到更好音乐的热诚注入他们的心灵,这个热诚将延续至他们的一生!”柯达伊充满激情的话语将一直鞭策着音乐教师在求新、创新的合唱教学道路上不断向前!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声竖笛循序渐进
农村小学竖笛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你有病吗
金铜时代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小学竖笛教学“分层互动”模式研究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