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翠娟
【摘 要】人类进入的新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由它引发的新经济革命重塑全球经济的世纪,简言之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世纪由于其新特点和人类面临的新挑战,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067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呢?这对人才培养的每一个教育者无疑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下面本人结合历史教育实践略谈一下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祈同仁指正。
一、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的实施创新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网的延展、教师知识的不断老化,学生在某些方面或领域超越老师已是非常现实的,“师不必不如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任何时候更是显见。因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权威型的课堂教学很显然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出现了脱节,一言堂灌注式的教学不利于存在着个性差异的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现实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发展。因为传统的权威的一言堂,学生基本上是被教师看作活的物或知识容纳的器皿,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是被压制的,这样“我听你讲”的课堂教学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有效发挥。同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教师千篇一律地役使学生按既定的轨道运行,最终学生就成了特定工厂的产品,进一步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实施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还课堂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的不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和学生的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创造促使学生自主的积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实现自我锻炼和发展,不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激发、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造
在实现观念转变的前提下,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还须给学生创设情景,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课前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形式可包括演讲、主持人(人数1~4名)解说、相声、小品、短剧等多种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给学生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胆识、即兴思维、语言组织和表达,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利用教学插图或图片,激发想象和创造。在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史的时候,就可利用课本插图或其他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观察(人物特征、服饰、用具等)—想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获取信息形成认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当我们面对一皮毛衣饰、手握弓箭、骑马草原的人物时自然就会联想到北方游牧民族)还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时可以通过学生对驮辎重过河的鸭子、当孩子玩耍的马克…的细心观察、分析、想象就可把这些漫画和德国兵进莱茵、经济危机和鲁尔危机等历史连接起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都可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来把握和感悟历史实际,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拓展视野、激发创造。
(2)利用多媒体,更能拓展视野,激活创新思维和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新颖的、图文并茂的、声像具动的真实画面,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的感知,拓展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注意利用和开发好学生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由于环境、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其掌握的社会信息,思维方式,求知需求等各方面表现出不同。教师必须重视并善于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师生平等的交流,尊重学生,对学生多加褒扬和肯定,尤其对其表现出不同于众的思维和行为更应该作出公正的评价,积极正确地予以引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走进现实,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校外可利用的资源除了图书馆、展览馆之外,更重要的是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而这些资源的利用就要求学生做大量深入的调查,走进现实,贴近生活,用自己的洞察和思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但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极好方法。
三、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
教育的对象即教学的主体的每一个学生在个性、知识、阅历、经验、思维、兴趣多个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新世纪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否则对有些学生可能就成了不看对象的“对牛弹琴”,起不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起到实效。
但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不断创设情景或进行方法导引,使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自己全面的发展。而要促进学生自己不断发展,除了前述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古语说的好“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方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自主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下水去游泳或自己拿着钓竿钓鱼,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在自己自主的活动中不但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独创精神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下转第100页)(上接第68页)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并与之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景,进行学法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锻炼和发展自己,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周小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冯长远,李明海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课堂素质教育手册》(下)总编:柳斌主编:周宏,高长海,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