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明
摘 要:“体态律动”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已经十分的普遍了,许多老师在音乐课堂上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世界著名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中也将体态律动作为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体态律动;策略;反思
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音乐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身体的动作必须富有乐感,使音乐与运动之间形成互相补充,达到水乳交融、协调一致。
当学生接触一个陌生的音乐作品时,他一时无法掌握或理解,律动会使学生全身以投入并与之产生共鸣。在音乐教学中凡是参与律动的学生,对律动无不怀有浓厚的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又夹杂着学生生性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律动,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实施的一些策略。
一、巧设体态律动的实施策略
策略一:巧设律动要即兴
体态律动不是舞蹈,不要求动作整齐划一,不以训练有美感的姿态为目的,而是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达尔克罗兹强调,通过即兴表演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及创作的能力。欣赏管弦乐曲《龟兔赛跑》时,我启发学生自由想象兔子和乌龟的模样,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地即兴创编一些动作,并进行分组讨论、表演,每一个小组都展示出精彩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策略二:巧设律动要适时适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他们坚持不懈学习的保障。要使课堂井然有序,动静相宜,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安排一定要适时适度、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如,笔者曾聆听过琅琊路小学王娟老师执教的一节欣赏课《铁匠波尔卡》,让我印象深刻。执教教师出示了图片,首先让学生比较了铁匠铺里大锤和小锤的不同,引导学生设计出表现敲击大锤和小锤的动作。学生再次聆听音乐,引导学生“找一找表现大锤的音乐”“找一找表现小锤的音乐”……这样一来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层层递进,课堂井然有序。
策略三:巧设律动要简单易学
律动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优美而逼真的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内涵,从而使课堂气氛“动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师在编排动作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等不同,来设计简单、易学、易理解的动作,既要鼓励那些具有表现力、创造力的学生,也要真诚地对待那些较为一般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苏教版第二册《柳树姑娘》,教师教唱过程中可抓住歌词中的几个关键词,设计律动。(“辫子长长”律动设计为梳头发的动作;“风儿一吹”律动设计为手臂上举,左右摇摆;“洗洗干净”律动设计为洗衣服的动作。)在教师的一次示范后,学生不仅能立刻随音乐有节奏有感情地律动,而且更能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四:巧设律动要以音乐为载体
一个好的体态律动,光看它的本身就能知道音乐的风格,甚至可以知道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设计律动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是训练音准、培养节奏感还是感受音乐风格、情绪等,在教学中要防止出现纯粹为创造课堂气氛而表演的华而不实的现象。如,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堂二年级的欣赏课《小猫圆舞曲》,执教教师在分析乐曲第二乐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设计了拍手、拍腿的律动,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一遍一遍地做着拍手、拍腿的动作。看似课堂很热闹,学生学得很开心,但是深思一下不难发现,学生除了机械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外,他们到底有没有关注到音乐,体会到音乐的快乐,这样的律动并没有为学生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服务。
二、实践反思
在音乐课堂上巧设律动,不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肢体,而且还让学生在律动中体会到音乐的速度、力度、音高、乐句等音乐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参与,不拘一格
体态律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例如,在教学歌曲《开火车》时,我充当火车司机,带着学生在设置好的“路线”上行驶,真诚地邀请学生来做乘客,学生个个很高兴地配合,而且随着音乐的节奏做火车开动的样子。我还和学生用手搭起了“山洞”,真正让学生在音乐中去体验“开火车”的情景。
2.联系实际,循序渐进
教师对所要教授的音乐理解已经相当深入,也设计了一定的律动,但学生始终表情比较麻木,不能投入地表现音乐。细细想来,有些音乐作品,作为教师的我们都需要听上几十遍才能有感受,比我们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很好的体会呢?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乐曲,逐步提高学生感受、鉴赏、理解、表现的能力。
在音乐课改实践中,律动始终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动中学,学中动”,律动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要真正将它运用得当,还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才能使之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