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琴
摘 要:讲述了对待初中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日常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难题,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如何让学生学好生物,学活生物,对此就学生、老师和教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学模式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些问题。下面我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自己的阐述。讲述一下我对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抓紧学生情绪,从“娃娃”抓起
在新课标的教学环境下,初中生物教学显得格外突出,对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新兴课程,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由于生物学科本身的原因,使得学生很喜欢这门课程,在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很有好感,我们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点,使学生在刚开始就树立对生物学科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保持这种亲切感呢?下面我就对课堂安排的合理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在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全神贯注,调研表明,大部分学生一节课听课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剩下的半个小时,基本上处于走神和发呆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学习效果很打折扣,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自己悟的方法,例如,对一道例题,我们要学生找方法,加深理解记忆,然后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悟方法,进行迁移思考和运用,最终,给学生出题,让学生用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制式的反馈及其监测。
二、改变学生学习模式,避免学生思维定式
倡导并督促学生课前的预习,在生物学科中,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只有课前认真预习,才能将新的知识盲点找到,然后在课堂上着重听取,若不预习,面对一个新的名词或定义是很难接受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好地理解。所以,课前的预习是很关键的,课前预习的优点有很多,诸如自我挑战,对新知识的接受,整体感知所学的知识,对基础的知识进行掌握等。
课上多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进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还使学生增加了合作学习的经验,使学生了解在合作中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学得更好。因此,课上的使劲分配一定要掌握好,通过学生自己的亲手实践,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学有所得。
三、授课改为复习课,学生亲身体会多
新课标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幅度改变以往的一言堂,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的模式,使学生多进行探讨与交流,从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来进行讲授,以学过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得到根深蒂固的记忆和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得心应手。所谓的新授课上成复习课,实质上是揭示生物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和整体意识。
在这种授课改为复习课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会增加很多,不会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模式使学生既对生物知识有了解和掌握,而且还保证了学生课余休息玩耍的时间,使学生更加喜欢生物学科,所以,我们要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检测,而非大量的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是将学生处于教学者的方面对其进行教育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强调的也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能自主的学习,从而得到更深的理解和运用。
四、创建新的学习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不断地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学习理念上也有了新的改变,现在的学习理念是注重旧知识,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探究,让学生在变化中学到生物知识,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有引导、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整体上发展了学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
在新课标的教育环境下,学科素养是一个新的概念,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的定义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对待学科素养的理解,他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是必备的学科素养。因此,培养学科素养是生物教育教学的核心。
在培养学科素养中,首先是学科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反复的复习巩固,还有反馈和纠正,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对生物学科的一般性认识,只有通过最基础的理解和最浅显的概念才能逐步加深对生物的理解与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密切合作,只有在课堂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基本学习空间,让学生亲身体会,亲自动脑去想,动嘴去说,动手去做。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陈建兰.浅谈生命科学课程的作业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0(0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