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郝跃军
一、调研目的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中小学常态课堂教学的真实现状及教师对培训的真实需求和愿望,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寻求解决办法、创新研培模式,丰富研培内涵,提升研培品质,实现研培环境的大改善,研培效果的大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大提升,我们于2013年10月,开展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常态课堂教学和教师培训需求大调研活动,透彻了解常态课堂教学现状,准确把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和愿望,为今后把握研培方向,调整研培准星,实施有效研培提供借鉴。
二、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学校正副校长、师训干训教师、各学科教研员共25人全程参与,深入农村15个乡镇,分别对15所初中和15所中心小学,进行常态课堂教学及教师培训需求调研。随堂听课750多节,召开座谈会30次,访谈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学科教师290人,学生210人,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5份。通过对课堂观察、交流研讨,了解和掌握常态课堂教学现状;通过访谈、座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农村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三、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情况分析
第一,常态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1.课堂教学主流良好
在随堂听课的750多节,从常态课堂的实际操作情况看主流良好,94%的教师开始关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心目中好课的标准与课改要求同步,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一是从教学设计上看:教師的教学设计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开始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学设计中突显对教学策略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方面的研究,开始关注三维目标,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得到一定体现,教学活动中较好体现了目标的培养与落实。
二是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师的目标意识比较明确,大多数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与教材要求,目标的可检测性以及教学内容组织与目标如何吻合的研究有所显现。
三是从教学过程上看:大多数的课,授课过程能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学案导学设计合理,教师流程清楚,环节全层次清;讲解细致,重点突出,讲练结合,针对性强;注重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交流;演示实验,规范有序。
四是从教学手段上看:近半数教师能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人机互动的关系处理较好。一种自主探索、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民主教学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
五是从教与学关系上看:许多课堂呈现出了融洽、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课堂正在逐步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
六是从教师基本功上看:近六成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学养较深厚,教材娴熟,备课充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深入,能融会贯通,提问设计、板书设计比较科学合理,教学语言准确到位,课件制作精美,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课堂教学行为缺失
一是课标落实不到位。从课堂教学反馈信息来看,86%的教师对课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真正以课标有效指导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很多教师对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准,理解不透,理解还停留在理论上,由此使课堂教学偏离方向,目标落实不到位,甚至是低效。45%的课,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过分突出认知目标或技能目标,普遍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是课前准备欠充分。不重视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没有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教学目标不具体,内容不熟,环节不明,层次不清,板书零乱,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是教学方法欠科学。相当部分的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单向灌输较多,教学方式单一,教学针对性差,课堂效率不高。
四是学习方式成点缀。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目前的一部分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致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只有温度,没有深度,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
五是课堂氛围不浓郁。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状况反馈少;学习效率低,学业成就感差,“水过地皮湿”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六是教师基本功不扎实。部分教师基本功不扎实,学养不厚导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肤浅,不能融会贯通,甚至只是照本宣科,提问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语言均未准确到位,因而影响教学效果。
七是“小学科”教学不乐观。部分学校音乐课“老师弹弹琴,学生唱唱歌”,体育课“跑几圈,玩一阵”,美术课“照猫画虎、教狗画猫”,科学课“黑板上种田,课本上栽树”现象频现。有人戏称“唱音乐”“玩体育”“画美术”,这与专职教师匮乏有直接关系。
第二,教师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一是教师对培训很感兴趣。
二是教师对培训课程有需求。
三是教师对专业发展有规划。
四是教师对角色定位准确。
五是教师对培训方式需求多样。
六是教师渴望教学方法创新。
七是教师希望提升专业能力。
八是教师对培训机构的期待。
(二)对策建议
第一,在常态课堂教学方面。
一是落实有效教学。
二是深入研读“课标”。
三是关注学习状态。
四是革新教研策略。
第二,教师培训需求方面。
一是全面调查摸底,消除培训死角。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实现个性引领。
三是精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四是整合研培资源,强化“大研培观”。一要突出全局性。二要突出有序性。三要突出针对性。
教师培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回顾过去的研培历程,我们有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也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更有“雾里看花”的迷茫和困惑。比如,面对学校以及教师个体的差异,我们又该如何努力?我们渴望发挥高端、个性化研培的优势,以品质提升高度,带动教师的发展和提升,从而全面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也将成为我们未来谋划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