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峰
【摘要】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合作交流的探究方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必须提高课堂效果.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科学设计是高效的基础;2.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3. 教学过程要渗透思想与方法;4. 情境创设要能启迪思维;5. 合作自主,全面兼顾;6. 及时反馈是保障.
【关键词】 高效课堂;科学设计;思想方法;启迪思维;及时反馈
随着教改的深入,新课程的教学效率观正在深入所有的数学老师头脑和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可以看到许多可喜的变化. 比如老师注重给学生留出展示自己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并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从中筛选出“最优”加以运用和内化及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收获.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仍很艰难,往往还是停留在“教”的层面上,而对“学”重视不够. 更缺少对学生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 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 当然,这里面有老师的教育实践的智慧问题,如不善于通过问题设置等方式来催化思维对话,但也有老师观念上仍有“守”的意识. 课堂上一些老师往往还是坚守“圆满完成规定教学内容”的立场,对学生的“学”关注不够,更缺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这一成效的关注. 说明一些老师还没有真正站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去正视课堂教学.
“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作为新课标的精神. 依此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合作探究能力. 进而培养其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应是数学教学主要目标. 如果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展现其思维灵性,那么在实现智慧与价值的差异性自主构建的同时,使学生体验课堂学习的幸福,从而真正地喜欢数学课,才是数学老师的追求.
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掌握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还是永恒的话题. “高效”是指在短的教學时间里,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手段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要达到上述标准,我觉得应有两个重心:第一个重心,在精心备课上,即备教材和备学生;第二个重心是应有学生意识,即重心在“学”上,为此探究出以下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供商榷.
一、科学设计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设计应严格依据新课标精神,把握其理念,教学目标及实施建议,不要随意拓宽和增加教学内容及加大难度. 既要研究教材即很切实地开发与利用整合教材,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我曾听一位特级教师《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第一课时. 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个性特色. 先从元旦联欢粘贴三角形装饰画入手,提出问题:这两个三角形是否一模一样?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的全等. 教师逐次给出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让学生讨论、探究、猜想、验证从而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一. 这样安排做到了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入的层次性,实现了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结论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体现了探究知识和展现思维的过程. 引发学生不知不觉地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的思考. 同时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应用了观察法,猜想与假设、分析与综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例题的处理上,授课老师让学生阅读例题、小组交流,并及时补充一个与三角形全等有关的风筝问题. 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呈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美.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有个性化,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深刻:具体表现在知识的生长点,思维的训练点和情感的激发点把握准确,可谓精心设计.
二、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相联系
数学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物紧密联系一起,不能把课堂变成解题训练,特别是情境创设更要贴近学生实际. 要激发兴趣及好奇心和求知欲,否则易使数学教学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就变得枯燥无味,成为干巴巴的推理计算和公式的堆积,不利于兴趣和思维的培养,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年来安徽省中考试题:06年第18题关于家庭装修问题,第19题“田忌赛马”问题;07年第17题“妙手推推”问题;08年第16题计算风筝距地面高度问题,第20题是拼图问题,23题是批发水果问题;10年第19题是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商品房降价问题,第21题世博会门票问题……都体现了数学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同时增强了试题的可读性. 因此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关键是让生活进入课堂. 为此,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做这个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素材. 比如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正负数,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动画演示汽车从汽车站出发一个向西50米,一个向东50米来说明正负数的意义. 站在矮楼上测量高楼上的宣传标语的长度,引入仰角、俯角等. 用全等的知识测量河的宽度等,学生感觉亲切. 例如讲■是无理数,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呢?让学生画两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剪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从而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厘米是多长,就有了长度概念.
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绝大多数同学熟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是难易适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了兴趣;三是研究的事例所需知识与能力应与教材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 如测楼的高度,一次函数知识解决公交车价格听证会、投篮球问题、弧状或抛物线的桥洞问题、销售中的利润问题等都在中考中出现过,对数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结合教材或数学发展史,着重介绍与初中数学密切相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典型思想方法. 如数形结合思想、归纳与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等;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归纳与演绎、猜想与假设、分析与综合、类比法、代入法等等. 这些思想、方法是使学生学会思考、不断提高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之门的金钥匙. 要将思想、方法渗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体会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做到如何用数学思想及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体会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重点剖析一些探索性强,能够体现思想方法的情景问题,实现方法迁移,更应在平时的课堂上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比如解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创设高效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启迪思维,启发教学,体现互动. 有的老师一节课尽可能多的提问学生,是否“多提问”就意味着互动了呢?问题的创设需要学生逐步思考甚至互相讨论后回答,才算是有效的问题. 因此,提问应结合实际,根据已有知识状况,应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或方法,有客观规律的递进式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随时加以调整这样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对比、分析归纳、探究等,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数学规律问题,站在新的角度看待数学内在联系.
五、合作自主,重在全体,兼顾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学生存在的所有问题. 此时,合作、自主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问题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理解需要费15分钟,而程度较好的学生会感到太慢了,浪费时间. 换一种方法,一道题经过5分钟讲解后,50%的学生掌握了,30%的学生听懂了,另有20%的學生有疑问. 此时,请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合作,会的同学给不会的讲解. 5分钟后,不仅所有的学生都表示理解了,还能够提出一些问题,甚至举一反三. 而这些由学生自己经过讨论提出的问题,往往掌握的最可靠,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 近年来,我一直采用这种方式教学,让操作、交流、思考等数学活动贯穿于教学中,取得一定成绩.
六、及时反馈是高效教学的保障
反馈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矫正,矫正要及时有效. 为此在教学中应随时关注课堂动态: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解答,甚至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课后作业,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交流. 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必要时给予补救,尽量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在“平方根”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开平方易掉正负号,特别是符号的表达上易出问题,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多种形式训练,结果达到预期效果.
荷兰数学家弗莱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 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 ”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合作”的学习数学过程,使每名学生把握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开放性的探索、发现、创造,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才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数学教师应把教师看作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项交往活动,因此要有一个高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还要不断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同时掌握必要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