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宇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短期支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和关注,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流动,改善了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也为大学生自我成长提供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支教的可持续发展、支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运用科学方法开展助人服务活动,为其满足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发展需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本文试图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切入点,综合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方法,从支教大学生、高校、政府等方面入手,探索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解决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发展问题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社会工作;大学生短期支教;需求;社会工作方法
近年来,政府将农村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农村教师保障等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加大财政扶持的比例倾斜、组织一系列支持性教育的补充计划等。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此外,社会力量在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补充上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公益组织开展或主导的,既包括财物募集、资金援助、发展研究等间接服务,也包括捐建学校、书籍传阅、免费午餐、支教等直接服务。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学生短期义务支教遍地开花,一批又一批热情有活力、饱含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在寒暑假奔赴有需要的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但大学生短期支教在实践中也因诸多弊端而引起广泛讨论。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支教的研究主要以支教报道、支教体验为主的纪实性记录、总结为主,对于支教深入探索的理论性的研究型学术论文还很少,而且主要集中于城市教师支教、政府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师范生“顶岗”支教,研究内容主要为大学生支教的意义、问题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以教育学、思想政治等学科视角为主,从社会工作角度研究的则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而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服务的学科,也在逐渐尝试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等问题。探索社会工作能否介入、如何介入、介入影响,对解決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支教质量、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中的问题分析
一是支教志愿者个人方面。作为支教活动的主体和执行者,支教大学生的自身观念、能力和行动至关重要。但实际支教中往往出现志愿自身错误的观念价值以及由此引发的语言和行动伤害、志愿者的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有限甚至错误、志愿者的适应能力差或无法承受心理落差等问题。
支教者的支教理念、支教目的有偏差时,某些志愿者会以高姿态、居高临下地用问题视角的眼光看待支教地和学生,在支教过程中会流露出对农村的鄙视、嫌弃,甚至言语讽刺、挖苦,这不仅破坏建立的亲密关系,更可能会伤害学生。而不适当或不良行为,如说脏话、抽烟、亲密的恋爱关系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错误的榜样力量,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当地老师在专业知识、社会视野、新鲜事物方面比较有优势,而获得支教学生的认可甚至崇拜,一旦有误不仅误导错误的知识,更会影响志愿者在学生眼中的形象和信任度。另外,支教地点普遍贫穷而落后、生活艰苦而辛劳,衣食住行很多都与志愿者原有的生活环境有着巨大的不同,贫困落后的生活环境对于部分娇生惯养的志愿者就是极大的挑战。而很多志愿者前期准备不足,可能并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崇高的责任感选择了支教。但是真正开始支教后,比想象中顽皮爱闹的学生、让人吃惊的极低的学习水平、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等等,这些情况会让绝大多数的志愿者产生心理落差,如果不能适时调整心态,修改目标和计划,很可能会低沉消极、甚至排斥封闭,从而导致支教的失败和伤害。
二是支教团队方面。作为支教的组织形式和控制机构,支教团队是支教活动有序健康开展的重要动力。支教任务量大、涉及面广、分工细密,要求队员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大多数支教团队在支教前都会开展一系列团队活动以增进认识、强化合作,再加上支教期间同甘共苦,使得支教团队的凝聚力往往格外的强,团队归属感也很深。但是,除了团队凝聚力、归属感之外,团队规范对行为约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团队的奖惩建设和支教结果。一套完整明确而力量强大的团队文化不仅能激励支教团队内部的融合和成长,也能获得支教地的认可和信任。
三是教学方面。教学是支教的主要活动形式和重要目标,但普遍存在问题。
首先是教学的内容、水平和方式混乱。志愿者大学生多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和心理预期开展改良式教学,多数志愿者会选择内容更新颖、方式灵活有趣的兴趣教学,尤其是补充其原有教育中因资源限制、师资力量等原因产生的空缺科目,如体育、美术、音乐、科学、英语等。但是绝大多数志愿者作为非师范专业学生,其教学水平和技巧普遍存在问题。
其次,大学生支教与当地原有教育体系的冲突。学校和家长希望支教可以给孩子们“补课”,提高他们的成绩以便在考试中更有优势。但支教的主要目标是兴趣教学,以开阔视野、寓教于乐为主,在短时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的成绩提升和回报。就算支教中加入应试教育的内容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而在支教活动结束离开后,大学生志愿者的年轻活力、平易近人和风趣幽默,与当地教师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会更加严重,从而给支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反面影响,而这几乎已经成了支教中难以解决的顽固通病。
最后,支教时间受限制和重复支教衔接不畅。大学生短期支教多集中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限制了支教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多方面只是“蜻蜓点水”,而不能深入的分析当地状况、转变学习态度或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支教地点往往会重复使用,但重复的只是地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等方面没有传承没有积累而是推翻重来,这就会造成内容的重复罗列而不是深化细致,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四是支教学生方面。作为支教的服务对象和参与者,学生是支教的目标所在和效果衡量标准。
一方面,由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文化风俗、教育方式、系统资源匮乏等原因,支教学生多内向、不自信、胆怯迟疑,以及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如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辍学儿童和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女童。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另一方面,支教过程中由于错误的价值观念、言语行为而产生的伤害更要避免。首先,支教大学生鲜亮的服装、昂贵的个人物品、不自觉的优越感、清晰流畅的普通话,可能都会让当地孩子在心里默默对比而产生自卑感,加深其对自身的不认可和对所处环境的排斥厌恶。其次,由于支教时间的限制,往往志愿者和孩子们亲密关系建立并牢固时,在没有很好的过渡和引导下,相对突兀的离开支教地点,给孩子们留下被抛弃、背叛的感觉。这一点在重复支教的地点尤为明显,支教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或恐惧建立亲密关系。最后,因随意承诺却未能兑现而产生的受欺骗感。经常发生鼓励发言表现或随口答应学生糖果等小奖品,但课后没有兑现,以及在支教结束时留给支教学生联系方式并许诺会打电话或是重访,但音信杳无。
总而言之,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任务繁多且细腻,有诸多问题和隐患存在,这为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短期支教提供了坚实而强大的现实需要。
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需求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进行需求评估,能为有效介入奠定基础。
一是对伦理价值观澄清和明确的需求。价值观是指导行为选择的基础,伦理是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伦理价值观的选择和确立对支教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一直重视伦理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展出包括社会正义、尊重、保密等六个主要方面,其中保密、尊重、案主自决、助人自助等既需要应用于社工服务中,也可以传递给支教大学生,帮助他们构建合适健康的支教理念。
二是资源的动员与获得的需求。大学生所能掌握和动员的社会资源较少,没有稳定持续的经济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而为保证支教良好顺利的可持续发展下去,需要大量资源的保障,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经验传承、精神培养多方面的配合。一方面,需要扩展资源来源渠道,获得支教地点的足够重视及资源支持了解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借鉴或求助相关教育类公益民间组织,承担项目的开展并获得资金、物品等方面的物质支持和经验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与合理分配。如筹集募捐的书本、文具、体育用品、衣物等,如何降低运输成本并合理发放。
三是对部分支教学生进行个案辅导或小组工作的需求。支教中,有可能会针对某一情况比较特殊或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家庭访谈等个案性质的活动。但是由于支教大学生自身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原有环境了解不足或辅导的方式技巧不适当等原因,可能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深案主心理伤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个案辅导与处理的学习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与支教活动相关的需求。一般来说,很大程度上支教者面对的算是一个小组,从支教招募后开始成立,并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及其他活动。作为主要的活動组织形式,志愿者对于怎样引导、建设一个积极有效的小组有着很高的需求。一方面,从小组内部来看,需求集中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小组契约的生成与遵守、怎样维护良好的成员关系及处理成员之间矛盾、增强小组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以及小组结束时的悲伤处理。另一方面,从小组的行动过程来看,除教学外,支教一般会开展比较大型的活动,如运动会、演讲比赛、联欢会等是常见的形式,而怎样高效顺利的完成这些活动也成了关注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具体方式
结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可以通过成立教育性或发展性成长小组、推动高校支持支教的社区活动以及政府政策倡导的社会工作行政三种途径。
一是支教大学生成长小组。
由于短期支教的团队特征,成长小组成为社会工作介入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即设计专门的小组工作专业服务活动,以支教志愿者大学生为服务对象,以支教团队整体为单位,通过招募成员、需求评估、设计活动计划、实施服务、评估反思等环节,满足案主需要,实现服务目标。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是招募一支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建立成长小组,从团队建设、志愿者提升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三个主要方面制定小组计划,每次活动主题各不相同,形式多样,如采用角色扮演、知识分享、模拟课堂、讲座等,在支教前提高支教整体水平。
其中,社会工作者在成长小组内应该承担服务提供者、教育者及支持促进者的角色。作为服务的组织、主导和推进者,社会工作者在招募合适的支教团队成立小组后,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的经过充分需求评估的物质或心理方面的服务和帮助,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形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根据需求明确小组工作的服务目标,制定内容丰富贴切、形式灵活多样的具体服务计划,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任务以实现目标。
支教大学生成长小组的服务目标是促进支教志愿者的社工化,向案主传授支教中所需的知识、价值和技巧,以促进案主行为的改变。即通过一系列活动明确、修正支教大学生的支教价值观,修正错误不良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学习并能运用关系建立、沟通倾听、处理矛盾等技巧,了解短期支教的现状,为支教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预案;加深支教团队即小组的磨合,促进成员融入团队,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小组中既是知识、技巧的传播者也在与成员的互动中进行示范,不仅对于支教大学生要促进其自助的意愿和能力适当支持鼓励案主,激发案主潜在的能力和信心,同时也要让“助人自助”的观念为他们所内化而运用在支教过程中。
二是推动高校支持的社区活动。主要是以宣传活动、资源动员为目的推动高校支持短期支教的社区活动。
一方面,可以从联合各社会团体的互助合作入手。短期支教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既需要学校的支持,也需要众多学生社团组织的帮助和合作,如爱心协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志愿服务性社团,本身就开展支教或者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再比如演讲协会、魔术协会、书画协会等特长娱乐性社会,是支教中十分需要的宝贵资源。而支教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交流沟通,需要取长补短、合作创新。
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区宣传方面入手。这既能够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向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到支教这项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素质能力,为支教和农村教育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提高学校相关部门的关注,方便支教活动的开展和整体志愿服务的发展。还能促进了普通民众对支教的了解,揭开支教神秘的面纱,增强社会力量对支教的支持和关注,促进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是倡导政府政策支持的社会工作行政活动。社会工作行政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除了在社会工作机构中有效激励工作者、管理服务项目、积极跟进督导外,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大学生短期支教时还应该发挥倡导和建议的作用。收集调查资料,给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建议或方案,帮助其了解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和发展困境,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提供实践资料和现实基础,推动大学生短期支教获得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能够有效提供前期支持,满足其发展需求,提高支教水平,完成支教目标,惠及更多的支教学生,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锐.农村教育的社会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 张茹.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学校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以洛南县XX小学为例[D].西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论文,2012
[4] 高崇慧,吕涛,姜敏.NGO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以云南为例[J].学术纵横,2006.10
[5] 王名,李长文.中国NGO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2)
[6] 张健.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
[7] 王莹.关于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商,2013(12)
[8] 王章华,戴利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7)
[9] 孙雪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會工作介入[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
[10] 徐莉,李细香.大学生支教实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潜在优势[J].法制与社会,2009(3)
[11] 颜凯.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对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