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倍萱
【摘 要】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情景教育;兴趣培养
幼儿数学教育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纲要》中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现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一教育目标。对于幼儿数学教育来说,它强调教育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让幼儿通过真实的问题背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加以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紙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2.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二、营建良好氛围
可以说教学环境是孩子在学习中的第三位老师,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活动都在日常的环境中得到提升,孩子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担当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与他周围环境密不可分,老师要在孩子学习体验的过程中为他们积极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当孩子们在思考和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去度过这些困难,并且老师也要仔细观察,看看学生是否遇到了阻碍和困难,要懂得在适当时机去鼓励孩子或是帮助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我们不要去忙于批评孩子或是给他正确方法,而要让孩子们懂得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适当的提示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不足所在,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信心地积极主动地前行;在孩子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这样不仅他们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经验,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在让孩子们理解植物生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栽培植物的方式帮助孩子去理解感受。在栽培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那些不懂得技巧的孩子们进行指引,对那些不能够完成的学生也要注意鼓励,并让他们树立起信心,而且在栽培和种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可以让几个孩子分为一组,共同学习,共同完成。
三、创新材料的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操作、游戏活动
皮亚杰认为“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不是从课题本身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的”。重视活动材料的投放,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转化为幼儿开展数学活动的材料。分层次的提供难易度不同、繁简不同的各类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的、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充分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探究、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多种规律排序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数学知识丰富了数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