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胜
【摘 要】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引导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
【关键词】兴趣;学校体育;课余活动;激发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最好场所
学校是学校体育直接进行场所,学校体育课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有各种体育器材,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吹”这就说明了学校具有了良好的体育器材,才能更好的使学校体育课的顺利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他们终身体育的需求。从而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作好必要的前提保证。
二、学校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校体育课是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统编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完成该大纲的教学任务已经十分繁重,但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爱好,并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体育教师在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才能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体育运动。根据心理学观点分析,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所以,体育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当学生完成动作有进步时(即使是很小很小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这样学生会在精神上先得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三、體育教师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专业技术人员
体育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就是一座体育知识宝库,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一名优秀的全能体育运动员。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让学生一见到老师就有一种敬佩仰慕之情,有一种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手的欲望。因为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队伍和成员,从体育的教学到各类课余运动队的训练,从每天的早操、课间操的组织到全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从举办校内各项体育比赛到带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体育竞技比赛,都离不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一切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所以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①高尚的道德品质;②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③具有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④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具有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六、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条件才能更好的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的把握和调控课堂教学氛围,运用灵活的教法和有效的组织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爱好。
四、体育老师应经常给学生进行成功的心理辅导
体育老师在体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先通过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及通过提高对教学质量观的认识,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成功的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体育教师对学生心理辅导时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①对学生心理反映特征知觉与判断能力;②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③提高对学生心理自理能力;④充分利用自己教育经验的能力;⑤能够选择恰当的心理辅导方法。总之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利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具有更好的沟通效应和积极效果。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气氛和环境,依靠学生本人自我探索、内省、发现和判断自我价值,调动其自己的潜能,从而由体育老师教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行学习,来达到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效果。
五、课余活动是学生自身养成良好体育学习兴趣的最佳场合
课余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其特点有:①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②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③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④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⑤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⑥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总之课余体育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有效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加强课余活动的指导。学生正是通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充实了他们的可余,扩大了他们的活动领域,课余活动是提供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良好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爱好,加强了人际间的交往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去或争着去学习各种体育运动技术。
六、结论
从新课标的精神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安排教材内容,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看到和达到预想的效果,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们步入体育的殿堂,成为体育的终身受益者。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贡献力量,正确合理的组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