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2015-06-23 13:56李君茹
关键词:四化工业化城镇化

李君茹

(河南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经济研究·

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状况评价研究

李君茹

(河南中医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借用目前理论界普遍使用的、以平衡理论和效益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分析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理论和实践,结果表明:2000—2005年河南省“四化”整体发展一直处于失调状态,但协调发展度则处于上升状态,2010年左右则开始步入良性协调阶段。为此河南省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合力,推进河南省现代化进程。

河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学者们从中原经济区建设视角对河南“三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的研究成果颇多[1-3],但系统地对河南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不多。本文根据河南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以河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度为研究目标,运用学界普遍使用的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1年省内“四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进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的评价

(一)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21世纪初以来,在总结传统农业大省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逐步形成了“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发展理念。早在2003年8月《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就正式提出“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5月,省政府又制定了《河南省信息化“十五”规划》,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已经成为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1.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势头良好。(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信、广电光缆、互联网络等已经覆盖全省各市、县、乡镇,通信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011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7.44亿元,高于2000年近3倍;(3)通信、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2011年完成增加值325.9亿元,高于2000年近150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 061.9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 857.22万户[4]。

2.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与发达省份相比,虽然河南省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新型工业化总体水平不高,产业支撑能力还较弱,但发展势头良好,初见成效。表现在:(1)工业经济总量增长迅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4 273亿元。(2)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5年增加2.2倍,以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为主的六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5年翻一番以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011年达到21%。(3)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关停小火电978万千瓦,淘汰水泥、电解铝、钢铁等落后产能分别为5 833万吨、37万吨、620万吨,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成运行,累计新增节能能力1 300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量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7.6%[4]。

3.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崭新局面。虽然河南省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引领”作用已经凸显。(1)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1世纪以来,河南省进入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6%,比2000年增长近1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到2 000万人以上。(2)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郑汴一体化深入发展,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城镇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的承载能力与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3)“产城融合”加快。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产业发展与集聚同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特点。2010年全省首批确定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80个。目前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近100个。2013年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投资同比增长33.2%,高出全省投资增速9.2个百分点。(4)以城镇化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201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 991.72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十五”期间翻一番以上,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 000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4]。

4.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核心产区地位更加稳固。目前河南省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大省向新型工业大省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程度的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1)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7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及制成品200亿公斤以上,在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上贡献突出。(2)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省各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35家,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初见成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3)农业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科技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全省有66个县实施了科技入户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技术水平。2011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 515.8万千瓦,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3 887公斤/公顷[4]。

(二)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协调度模型是评价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借用目前理论界普遍使用的、以平衡理论和效益理论为基础的评价模型来进行研究[5]。

1.构建“四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4]

表1 河南省“四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2.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求和占比)

3.熵权值计算

(1)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2)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第j项指标,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左右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

(3)求熵权:

4.计算各年份的综合发展水平:

5.计算各个年份的协调度:以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为基础建立协调度公式。效益理论是指各子系统效益必须同步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平衡理论是指各子系统效益保持平衡状态,任一子系统效益的增加不能以降低另一个效益为代价。以4种效益之和表示综合效益,之积表示复合效益,目标是在综合效益最大的基础上求最大复合效益。协调度等级划分见表2。

表2 协调度等级及其划分标准

6.协调度的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河南省“四化”协调度评价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0—2005年河南省“四化”整体发展一直处于失调状态,但协调发展度则处于上升状态。2010年左右则开始步入良性协调阶段。

二、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失调的原因

(一)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互相影响、良性互动的关系。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和物质保障,城镇化则为工业化提供载体和各种要素。世界银行提出的亚洲地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数量模型表明:亚洲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很强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化率每增加1%,城镇化率增加1.882%。2001年河南省的工业化率为47.1%,依此推算,城镇化率应88.6%,而实际仅为24.43%,严重滞后。2001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重为0.519,也远远低于1.4—2.5的合理范围[6]。事实说明,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是21世纪初河南省“四化”发展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化水平太低,与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度不强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研究表明,2000—2005年河南省的工业化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或中级阶段初期,因此工业化对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不大,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更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信息产业增加值(包括电子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占GDP比重2000年、2005年、2011年分别只有1.84%、1.62%和1.98%。2000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47%,第三产业为30.4%, 2005年第二产业为52.1%,第三产业则为30%[4]。数据表明,21世纪初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极端低下,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程度很低也是“四化”发展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长期缓慢,劳动生产率低

河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呈现边际报酬递减趋势,加上农业生产 “粗放式”经营,造成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外流加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从单位面积总动力来看,2000年每公顷的总动力为8.4千瓦,2005年每公顷的总动力为11千瓦,增长缓慢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0年为3 382元/人,2005年为5 926元/人,其中2003年比2002年还下降186元/人。2008年以后增长较快,2008年9 220元/人,2011年13 051元/人[4]。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现代化发展水平长期缓慢是21世纪初河南“四化”发展严重失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河南省新“四化”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集中在城镇化上。工业化、信息化所需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以及现代服务体系需要城市来提供,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的非农化需要城市吸纳和消化。通过城镇化打开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是实现“四化”协调发展的切入点[7]。

1.遵循城镇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并举、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2.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既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特色。

3.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实现产城融合。必须把加快产业发展与集聚同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当前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培育区域核心增长极和核心产业带,增强城市群内产业协作与要素交流,促进各类产业在群内实现最佳区位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的区域经济产业链,提高区域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的重点。由于中原经济区拥有丰厚的中原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的增长点。

2.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业装备工业,强化工业与农业关联。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强化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一是发展食品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强和完善农业装备工业,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3.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一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加快培养信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大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三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的最终标志。首先,要树立现代农业经营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次,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保证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网通信、饮水卫生、教育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再次,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推动多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重点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四)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合力

加快“四化”同步发展对于河南省稳增长、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为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提供物质条件。二是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构建智慧城市。四是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建立以农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体系。

(注:本文统计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个别数据经过了加工)

[1] 梅士建. 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52-55.

[2] 漆向东.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4):56-60.

[3] 漆向东. “三化”间的内在关联及其互动作用机理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6):45-48.

[4]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2012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杨迅周.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1,29(12):1524-1527.

[6] 孙新雷.河南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经纬,2003,(5):28-32.

[7] 梅士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3,(10):90-94.

(责任编辑:吉家友)

2015-02-20

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2BJJ0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GH-269)

李君茹(1975-),女,河南淮滨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F127

A

1003-0964(2015)03-0053-04

猜你喜欢
四化工业化城镇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