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视角下青少年早恋现象分析与社会工作介入

2015-06-23 13:56
关键词:异性青少年心理

刘 兵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社会学研究·

社会生态视角下青少年早恋现象分析与社会工作介入

刘 兵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对青少年早恋现象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涉及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变化,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同辈群体效应的影响,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等三个层面。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介入青少年的社会生态环境系统,针对其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等开展实务工作,为青少年早恋问题的解决助力。

社会生态理论;青少年;早恋;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早恋是指未成年人之间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从传统观点来看,很多人对早恋持反对态度,认为它是青少年的一种不良行为,是青春期的一种问题症状。面对早恋青少年,家长和老师一般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进行制止,比如打骂、纪律处罚等,但往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还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从心理学分析来看,青少年早恋实质上是其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对获得权利和情感民主化的表达,是寻求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早恋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两性关系上,青少年“如果处理不当,轻则影响学习、生活,重则破坏家庭氛围,影响班风、校纪,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偷尝禁果、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1]3。面对此现象,探索青少年早恋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合理可行的介入方法,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我国学术界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研究时间较短,仅有20余年的历史。纵观研究成果,关于青少年早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因素研究、类型划分研究、危害与影响研究、对策研究等。其中关于青少年早恋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陈瑞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慰藉解闷心理、攀比从众心理和寻求补偿心理等一些复杂心理是青少年早恋原因之一[2]。陈玲、赵定建认为对异性的好奇、性意识的萌动、影视作品的效仿、与父母缺乏沟通等是造成青少年早恋的原因,并从教育学角度入手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3]。王永德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认为青少年早恋主要有生理、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4]。韩玥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了早恋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从优势视角提出了针对性建议[1]2。还有一些学者从精神卫生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对早恋原因进行了剖析。关于早恋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往学者对其划分主要有生理、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但分析往往比较孤立,并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社会生态理论的视角,结合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对影响青少年早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少年早恋现象,以期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一般系统理论的一个亚类型,其核心观点是有机体和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交流和互动。“从生态视角出发,关注不同层次的系统,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平衡”[5]125。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 )是现代社会生态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看似单个的个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更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6]。人类的行为不断影响着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而三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又共同作用于人类的行为。青少年早恋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将其置于社会生态系统中剖析,并从青少年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探究影响其早恋的深层原因和介入策略。

三、社会生态视角下青少年早恋原因分析

运用社会生态视角,就要把人放在环境中来分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查尔斯·扎斯特罗把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7],我们对青少年早恋原因的分析也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如图1。

图1 青少年早恋环境影响互动图

(一)微观系统

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的变化是造成青少年早恋的重要原因,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结构,成为青少年早恋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1.生理方面

“青少年期被称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二生长期’,生理变化幅度大,变化程度高,变化过程剧烈”[8]35。由于性激素的分泌,青少年的第一性征发育显著,第二性征也出现,生理上开始具备生殖能力或生育能力。随着青少年性意识的逐渐成熟,在经历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和浪漫的恋爱期中,喜欢和异性交朋友的人数显著上升。在青春期阶段,由于生理原因,人身体的某些部位开始分泌“外激素”,这种激素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刺激异性,协调异性的生理活动,这种激素分泌的越多,对异性的吸引力也会越大。“随着性心理的逐渐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男女两性由对身体生殖器官的好奇转为对性的好奇,萌发性冲动,具有性欲望”[5]46。很多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影响和需求,开始与异性进行交往,保持暧昧关系。有些青少年会极力克制,将自己对异性的欲望保留在相思的状态,有些青少年则会挑明对异性的爱慕,发展成为恋爱关系,于是出现早恋,但这种单纯的青春期生理吸引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恋爱。

2.心理方面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和关键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因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不正常心理,心理上的不成熟极易导致青少年早恋,其具体心理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好奇心理。青少年一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伴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心逐渐增强,特别是“性好奇”。在性成熟的作用下,很多青少年尝试通过与异性交往,以满足对异性生理结构和情感世界的好奇心。但如果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双方相互吸引,将朦胧感当成爱情进行恋爱,就很容易酿成悲剧。

(2)模仿心理。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有里很多关于爱情的片段,青少年通过网络、电视等很容易接触到这些。成人的情感戏、浪漫的爱情故事,不可避免地向青少年传播一些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观念。“男才女貌”“才子佳人”深深映入他们的脑海,在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上以此为标准,模仿学习,乐此不疲。

(3)愉悦心理。爱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也都有追求美的权利。大部分男生都喜欢身材苗条、清秀俊美的女生;大部分女生都喜欢体格健壮、身材魁梧的男生,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真善美一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青少年容易在美的外貌下产生真善美的联想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种自然的生理反应使人心理愉悦,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异性。

(4)叛逆心理。青少年在青春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对他人越反对的东西越想尝试。特别是对老师和家长所反对的东西,更要采取行动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早恋是对老师和家长压抑的反抗。虽然有时候青少年对自己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所认识,但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很难进行自我控制。

(5)攀比心理。虽然有些青少年对待感情是认真的,但也不乏一些青少年是虚荣心作怪,结交异性朋友只是为了赶时髦、做攀比。很多人以有无异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数量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为了不给自己丢面子,竭力寻找异性。比如在早恋中一些青少年不断地更换异性朋友,视情感为游戏,以炫耀自己的“功绩”,博得他人的羡慕和赞许,殊不知,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行为。

(6)空虚心理。中学生活比较单调和压抑,很多青少年在学业负担、人际交往中找不到归属感,感到恐惧和空虚,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消磨时间、充实自我,于是,恋爱变成了许多人的选择。另外,因为青春期存在较明显的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矛盾冲突,很多人得不到合适的宣泄,于是,渴望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的理解和关心。

(二)中观系统

青少年的成长与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的氛围、学校的教育、同辈群体效应都对其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观系统中家庭、学校、同伴的影响是青少年早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所处的不利环境是导致早恋的客观原因。

1.家庭环境。家庭中父母性格、人际关系氛围等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青少年在青春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和睦幸福的家庭一般能满足孩子的这方面需求,但如果家庭结构残缺、父母工作较忙、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关系不稳定,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很容易造成青少年从异性朋友那里寻求爱的归属,产生情感补偿性的恋爱。

2.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学校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学校学习压力较大,课外活动单调,早恋成为青少年发泄的一种途径。另外,大部分学校对性教育比较敏感,许多学校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缺乏对青少年两性观的正确引导。有些老师面对早恋采取回避态度,不闻不问,助长早恋之风;也有老师对早恋严厉打压,挫伤青少年的自尊造成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不当无疑是产生青少年早恋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同辈群体环境。同辈群体是由许多年龄、爱好、价值观念等相似的个体以情感为纽带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交往对象,在同辈群体中因群体文化,很容易产生模仿与盲从行为。群体内部有一人早恋,很容易带动其他群体成员早恋。

(三)宏观系统

青少年早恋的状况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

1.社会环境。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青少年性心理的提前成熟,大众传媒也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性心理发育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街小巷、网络电视都充斥着关于爱情的场景,甚至黄色故事、黄色小说、黄色视频等也刺激着青少年的神经。社会对早恋现象渲染太多,使有些青少年感觉早恋是一种社会潮流。在“爱”的海洋里,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很难抵抗得住诱惑,容易早恋。

2.文化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织融合,西方文化热情奔放,崇尚情感表达,对追求个性解放、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影响较大,若缺乏正面引导,有些青少年会刻意效仿,将早恋视作时尚和富有个性的标志。

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社会大环境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要善于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寻找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深层原因。社会工作者应从改变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青少年早恋产生的原因,并利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帮助青少年预防早恋,解决早恋问题的困扰。

四、青少年早恋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运用社会生态理论介入青少年早恋,把个人与环境的构成状况作为介入的焦点,把青少年放在系统中,遵循“人在情境中”的基本理念,在秉持尊重、接纳、个别化等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社会工作者要认识到早恋现象不是完全由个人原因导致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也是导致早恋的原因,因此要从青少年个人层面、环境层面、青少年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层面等开展介入工作。同时,青少年作为人,与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社会工作者介入时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对青少年与环境的关系做出判断,把青少年放在系统中解决问题,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进来。

第一,介入青少年个体。针对微观系统,以提高青少年自我认识、增强心理健康为目的,可通过个案、小组等方法进行辅导。协助青少年了解恋爱产生的基础,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案。特别是“对于已经萌发或产生好感的青少年,要用积极的方式进行疏导”[8]226,协助其认识青春期的主要任务,并鼓励其不断完善自我,待拥有自身能力后努力追寻自己的真爱。

第二,介入家庭成长环境。家庭系统中,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恋爱观形成产生很大影响。针对担心孩子早恋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协助其认识到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管是不科学的,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针对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社区工作者多组织开展一些小组和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第三,介入学校教育环境。针对学校老师对青少年早恋简单化公开处理的方式,可协助校方认识监管方式的不当,倡导个别化对待学生,充分理解,站在学生角度帮其解决困惑。同时,工作人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接触异性,并鼓励他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互相帮助,在帮助青少年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异性的交往,收获正常的友谊。

第四,介入社区与社会环境。社区工作者利用社会行政工作,与社区居委会一起,从社区下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9];同时,社会工作者向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倡导抵制不良文化,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净化社会氛围,减少诱使青少年早恋的负面影响因素。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早恋现象,还处于探索和完善发展阶段,并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模式,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理论视角,依据这一理论的指导,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的共同努力,青少年早恋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1] 韩 玥.优势视角下针对青少年“早恋”行为的探究与引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 陈瑞山.中学生“早恋”心理剖析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282.

[3] 陈 玲,赵定建.浅谈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成因和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47-248.

[4] 王永德.浅谈中学生早恋原因,危害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S1):100-101.

[5]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 [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师海玲,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赵燕平,周广锋.社会生态视角下未成年人网络痴迷的成因[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2):4-6.

[8] 王玉香.青少年社会工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9] 付立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4):125-128.

(责任编辑:蔡宇宏)

Analysis of the Teenagers Puppy Love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Soci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logy

LIU B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Teenagers puppy love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high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cology, we apply social work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eenagers' puppy love from the aspects of micro system, mezzo system and macro system, trying to intervene in it. This will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eory for puppy love study in the field of youth.

social ecology theory; teenagers; puppy love; social work

2014-11-26;收修日期:2015-01-29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08CSHJ15)

刘 兵(1990-),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

C913.5

A

1003-0964(2015)03-0038-04

猜你喜欢
异性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青少年发明家
异性组
心理小测试
异性齿轮大赏
心理感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