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在质疑与思辨中探寻历史真相

2015-06-18 01:16金华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继承

[关键词]演文艺复兴,宗教神学,继承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同视角的史料,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探知真相。本文以穿越时空的《雅典学院》为例,对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质疑、还原历史原貌进行探讨,一孔之见,向各位同行请教。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巨作,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问题”杰作。作品中50多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齐聚一堂,如柏拉图、托勒密等,这种穿越时空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同时也是这幅巨作遗留的“问题”之一。它被很多人视为“科学与哲学战胜神学的胜利”,理解为作者在借机宣扬古典学术与人文主义精神;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宗教艺术,作品描绘的只是“神学家用神学调和哲学与占星术的情景”。而通常我们这样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世享受,反对禁欲;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如此两两相对的概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相对立。《雅典学院》到底是在宣扬人文主义还是表现宗教精神?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厘清这个问题,就要将关于《雅典学院》和各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雅典学院》的相关资料不难搜集到,但为了更趋客观,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将史实性的和评论性的语言分开,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据维基百科“雅典学院(画作)”和好搜百科“雅典学院”等整理,有关画作本身的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历时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出色(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有四幅,内容分别是神学(《圣礼的辩论》)、诗歌(《帕拿巴斯山》)、哲学(《雅典学院》)和法学(《三德》);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系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

《雅典学院》以罗马天主教堂为建筑背景,背景上两尊雕像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左上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右上角)。画面中50多位学者名人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组,中间的是辩论,左下的是算术、音乐和语法,右下的是几何和天文。

以上资料是让学生对画作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识。在介绍以上资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思考三个问题:1.《雅典学院》是系列作品之一,它和其他作品有何关联?(让学生明白研读史料要关注史料间的联系)2.《雅典学院》是受教皇邀请而创作的,作品会含有贬抑教皇或教会之意吗?3.它将宗教象征(教堂)、神话人物和希腊哲人们置于一堂,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在提取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教学的实际需要,重点围绕后面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史料,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和出处。由于拉斐尔本人生前几乎没留下有关《雅典学院》的资料,在无法获取最原始的一手史料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从其他史料并结合画作本身来对这幅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1.人与神并非对立。

材料1:《雅典学派》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他的来源和命运的怀疑和不安。所有的希腊的哲人都在这里,各人的姿势都明显地象征各人的思想和性格。对面《圣体辩论》却教训我们说只有基督教的圣体学说才能解答这些先哲们的问题。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材料2:“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雅典学院》呈现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哲人探讨学术的画面,材料1中傅雷认为《雅典学院》中希腊哲人们探讨的问题的答案在基督教和神那里,他是将其置于系列壁画(神学、诗歌、哲学、法学)这一整体而作出的如上解读。而我们所了解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已经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二者间矛盾吗?从材料2中可见,哲人们在研究人与社会,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时,并没有将神排除在外,反而认为最高的智慧属于神,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希腊哲人同样具有宗教精神。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哲学和宗教神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相反神在哲学家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神并非对立。

2.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教会也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影响。

材料3:在比萨圣凯特琳娜教堂的祭坛背景画里,正中端坐的是阿奎那,手持《反异教大全》;其右侧是柏拉图,手持《蒂迈欧篇》;其左侧则是亚里士多德,手握《尼各马可伦理学》。

——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

(注:材料中描绘的是14世纪意大利教堂的情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持的是他们各自的著作。)

材料4:整个人类知识被分为七大门类,或者是七个基本学科。……这种七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6世纪初的卡佩拉那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这种说法。但到了中世纪,它已经不再是哪一个个人的一时之见了。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在数百年间,它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

——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上两则材料和材料1、2有何联系?它们相互间又有何关联?从材料1和材料2中,我们知道了哲学家们心中有神,而材料3告诉我们,中世纪的教会也并没有排斥古希腊哲人和学术,相反,中世纪的教会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材料4很清楚地表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承袭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七艺”(《雅典学院》画面分组或许也借鉴于此)。正是中世纪教士中的精英(他们构成了当时知识界的主体)学习和传递了拉丁作家们的文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我们才能看到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吸收了希腊哲学的诸多神学体系以及中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会并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视为异端,相反,教会还深受其影响。众所皆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而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督教文化一样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教会腐败,不是教会。

材料5: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耶稣的教导从而改邪归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虽然经常嘲笑和攻击教会,但是他仅仅是针对教会腐败问题,却没有动摇过其宗教信仰。相反,他认为教会腐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士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所以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实则希望的是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基督耶稣。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并非对立,所以,《雅典学院》中才会出现教会的象征、希腊哲人和神话人物共聚一堂的场面,这既是对古希腊圣贤的崇敬,也是人文主义的宣扬,同时还是宗教精神的表达。

以上分析不仅是要学生了解《雅典学院》,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质疑:为什么以上有关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教会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分析和我们所知道的不一样?

除了被误读和夸大的天主教会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之间的矛盾外,就是“文艺复兴”本身也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材料6: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语中rinascita,专指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既不是历史分期的标志,也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丰富的意蕴是后人赋予的结果。1858年,在卷帙浩繁的《法国史》中,米什莱以“文艺复兴”作为该书第七卷的标题,此后,这个术语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赵国新《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材料7: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文艺复兴”一词到底从何而来?从意大利兴起而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前期和后期有何区别?从材料6中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以及意大利时期文艺复兴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材料7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已经扩展到各领域,更多的是创新,但是也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神学的对立。对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一般这样定义其性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以上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关文艺复兴的了解,实则是后来者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已,导致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认识笼统而模糊。虽然这场运动影响很大,但其在宗教神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主观所预期的,更多的则是后人赋予的。正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言:“如果像人们往往所想的那样,以为文艺复兴产生了一种以世俗性为主的艺术,以为奥林匹斯山诸神代替了耶稣和一大群圣徒,那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文艺复兴艺术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①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文主义者们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的运动,还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教会中的弊端和人文精神、基督教精神的冲突,而希望进行的一场宗教神权下的改革。

以上材料和分析,并不是为了否定文艺复兴的积极意义或颠覆某个观点,只是为了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析,并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探知历史真相。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广泛地占有相关史料和了解相关知识。史料与历史知识是相互依存的,教师需要具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处理史料证据的活动才能展开,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做基础,所谓鉴别史料只会变成一种猜谜游戏,反而会失去历史教育的意义。其次,要对各种史料进行鉴别。依据材料说话,尽可能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更要选择不同角度的史料。因为史料也会带有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需要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将各项材料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金华,女,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历史课程与教学。

【责任编辑:李婷轩】

猜你喜欢
继承
浅析著作权继承应注意的问题
浅析山东茂腔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流转性
试论甘温除热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