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2016-11-03 22:27吴俊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继承紫砂创新

吴俊杰

摘   要:艺术的独创性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所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作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表现手法、制作技艺、创作理念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影响同代人甚至历史。

关键词:紫砂;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40-01

艺术的独创性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紫砂壶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中都会遇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传统的经验和成果。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则最多只能重复别人的,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之中,完全失去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如果完全不顾传统模式,违背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信手乱捏,则不可能成为壶艺作品,更谈不上独创性。

综观紫砂壶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他把日常用的、粗糙的紫砂大壶改变成精制的、采用线条表达壶艺形象,既实用又可供人们玩赏,可谓前所未有。由于这一变化,从而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紫砂壶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两重功能,从此紫砂进入了艺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是紫砂壶艺的独创性。

清代的陈鸣远则把注意力集中到自然界瓜果植物上,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一批仿生作品佳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的形似仿造、简单的复制,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用心去体验、去把握,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创造出了既求形似,更求神似,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陈鸣远的作品不仅影响同代人,而且在紫砂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段无法改变的航程,这就是陈鸣远对紫砂壶艺的独创。

清代嘉道年间的陈曼生和杨彭年合作,由陈曼生设计铭刻、杨彭年制作,独创了集书法艺术、陶刻艺术于一体的“曼生壶”之壶艺新风,稍后的画家子冶与彭年、友兰合作,开创了绘画与紫砂壶相结合的艺术道路,并形成了“子冶壶”的独特艺术风格。“曼生壶”的出现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粹,诗词、绘画、书法、篆刻、雕塑融于一体,不仅表现出的制作者的个性特征,而且提高了作品的艺术素养。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几位壶艺家,他们独创的艺术风格不但影响同辈人,而且一直影响着近代和现代的壶艺创作。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传统模式的紫砂壶艺,已经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各个方面。宜兴紫砂渊源之长,影响范围之广,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多,可说是中外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魅力,除了紫砂本身特有的优良品质外,它表现出制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涵盖的艺术素养是其他炻器、瓷器和金属器所无可比拟的。

历代艺人把大自然赐予的紫砂泥,在灵巧的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世界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带给后人的沉重压力。后人要想逾越这一高度的确具有许多的难度。从现代的壶艺创作来看,大都依赖传统模式,不论是素净的光货,还是仿生的花货,或是书画的文玩,以及借鉴其它传统艺术,如青铜器、雕塑器、木刻器、古陶瓷等各纹饰的筋瓤货等作品,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完善,在传统模式上的继承、复制,壶艺创作并没有质的突破。尽管他们有着深厚的制作功底,熟练地掌握了时大彬高超的制壶技艺、陈鸣远惟妙惟肖的仿生技巧、秉承了陈曼生的遗风;尽管他们制作的仿生作品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临摹作品也几可乱真,但是他们的壶艺创作均没有突破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的模式,或许这就是过分依赖传统的无奈结果。

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艺术的生命在继承中延续,在创新中得以发扬光大。如果传统艺术不讲继承,背离紫砂本体语言,忽视紫砂本质的东西,片面追求新奇怪异,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不可能有什么艺术生命力。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紫砂壶爱好者及收藏家,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紫砂壶艺的欣赏家及批评家,因而也极大地刺激及提高了当代壶艺家的创作水平,无论在泥料、工艺、烧成还是造型设计、铭刻装饰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具有独特的壶艺风格的优秀壶艺家不断涌现,他们所创作的壶艺作品具有新时代的特色,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赋予传统技艺制作的紫砂壶新的内涵来反映时代特征,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德操等融汇在作品中,这是现代紫砂人在吸收继承传统紫砂文化的基础上一次新的突破。宜兴紫砂之所以有今天之辉煌,达到一个空前之繁荣,正因为有诸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职责的现代紫砂人怀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不辞艰辛、努力探寻、不懈追求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紫砂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刘红仙.妙谈紫砂壶的创作[J].江苏陶瓷,2009(04).

[2]顾治培.紫砂艺术的探索与创新[J].江苏陶瓷,2006(S1).

[3]曹敏敏,顾跃明.浅谈紫砂纪念壶[J].江苏陶瓷,2006(S1).

猜你喜欢
继承紫砂创新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