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齐屏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科目,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它是更高层次教学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内容;从育人的角度,它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从新时期新课标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角度,它更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心”实践,才能获得“心”的成果。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己任是做好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实践;以生为本;语文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基础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多种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实现现代小学语文对于立德树人的基础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这都需要小学教师用“心”出发,去感知学生所需,去实践学生所求,去呵护学生所得。本文分析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和途径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做到用“心”实践,使教育活动获得“心”成果,使学生获得“心”知识。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暴露的问题
1.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现状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现代应试教育的冲击,在教学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局限在如何教育孩子多识字、如何教孩子写文章等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得不到发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思想都处于懵懂状态,学生对于人格和性格的塑造处于黄金时期,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追求和塑造。虽然新课标改革要求老师必须以生为本,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的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立德树人教育与现实脱节
一些老师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有加强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主要是老师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导致立德树人教育与现实脱节,这归根结底是教学方法上面的问题,在现代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优秀文章和案例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如何利用和发掘这些素材的真正价值,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一些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加强、甚至渲染了德育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些事例和故事并没有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导致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像在听故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有联系现实生活的教育就显得枯燥无趣。
二、如何实现“心”的实践 “心”的成果——小学语文立德树人新方法、新途径
1.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老师一般都承担着另一角色——班主任,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只有把教学活动的主体摆正,才能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更愿意和老师交流,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其次,经常与学生沟通。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好的朋友,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学习、学校的观念都是较为模糊的,在心里会有很多疑惑,在成长的关键阶段,老师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主动拉近师生关系,主动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存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距离也就更近,学生才能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引导学生爱上小学语文。小学阶段,语文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经常与老师互动,融入整个教学环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因为老师的改变和行动而使师生的关系更近,最终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2.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立德树人
“心”的实践,“心”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立德树人的教育,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将自身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书本内容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所以在“心”的实践中,要加强教育活动中的立德树人内容,把侧重点放在立德树人上,通过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发掘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提炼思想感情,汲取文章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从小故事中折射大道理,从小细节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再次,尊重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在教学活动中,每位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做到有教无类,要积极地发掘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特长,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成绩,要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成人,只有在成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成才;最后,丰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而现代社会无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远远多于书本,老师要从纷繁芜杂的内容中汲取精华,引导学生培养现代道德风尚,成为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教学环境是学生的第二个生活环境,从初次离开父母进入新的环境,学生会有不适应和不自在的现象,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快地適应到新的环境中去,从而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学习。其一,加强课堂互动,体现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他们做好课堂的“小主人”;其二,强调集体观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来说非常关键,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组织地开展课堂游戏,每位学生在游戏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胜利。具体的游戏有背诵古诗接龙、小小辩论赛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海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J].读与写杂志,2012(09).
[2]张帆.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法[J].学周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