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芹
[摘 要]说明文虽然比较枯燥,但是并非没有语文味,也并非失去了趣味。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引导,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挖掘说明文隐含的语文味,行走在语文学习之路。
[关键词]说明文 语文味 教什么 怎么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72
说明文怎么教?很多老师教着教着,就把一节语文课上成了科普课、知识课。其实,无论说明文怎样,它的前提是语文课,因而必须遵循语文课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说明文也要上出语文味来。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一个是怎么教。把这两个问题弄懂了,课堂中自然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为了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笔者现结合兼具散文与说明文特征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谈谈。
一、教什么
2011年版的课标早已明确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这句话中分析,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尽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资源;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揣摩课文结构以及说明方法,并且结合具体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征,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这些都是说明文的内容,也是重点。
《音乐之都维也纳》着重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维也纳的赞美与向往。具体来说,课文第一部分介绍了维也纳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则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最后部分则重点介绍了维也纳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与影响。课文结构清晰,整篇按照—总—分的结构展开,而在具体分述的段落中,又按照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具体说明。在说明过程中,作者还大量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师要紧扣说明文的重点教学,也就是新课标所述的重点以及说明方法。重点一是文章的结构,即总分结构,这里不仅指整篇文章,更指具体分述部分。重点二是说明方法,即体会维也纳的音乐魅力。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具体内容,着重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并品味其语言特点。这才是教什么的关键。
二、怎么教
明白了教什么,教师更要明白怎么教。相对而言,说明文条理清楚,语言严谨。教师要从其特点出发,有针对地采取教学策略。在这一篇课文中,针对说明顺序,教师可以采用整体回顾、勾连比照以及迁移学法等方法;针对说明方法,则可以从品味数字、体会修辞以及比较阅读等入手;针对语言,教师也可以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当然,方法可以多样,但教学目的相同。这里笔者重点阐述几种,其余不再啰嗦。
1.提纲挈领。教学说明文,首先要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其次才是感受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在整体与局部上把握,这就需要提纲挈领安排学习内容。对《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课,教师既要结合说明文的特征,又要上出语文味,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大问题教学法,结合课后习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音乐之都’的”,引导学生一方面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与表达顺序,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另一方面迅速把握课文要点,感知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迁移运用,学会总分的结构。这是整节课的提纲挈领教学模式,针对具体分述部分也可以。如有可能,可适当运用表格,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样效果更佳。
2.画龙点睛。在说明文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说明方法与语言。而这需要在细节上去刻画,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策略中画龙点睛。比如,为了形象地说明维也纳在欧洲古典音乐中的地位,文中用了“摇篮”这一个词,从说明方法上来看属于打比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品味,发挥联想。在第五小节中,作者还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着重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品味说明文语言也是教学策略的重点。画龙点睛,上出语文味,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这一点。比如,书后习题第三题就是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运用多种形式,在读中让学生品味,也许更有效。
3.勾连比照。学习说明文,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会勾连比照。《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还有其他两篇课文,分别是《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与前文的联系来巩固新内容。比如,学习这一课就可以先回顾《秦兵马俑》和《埃及的金字塔》这两篇课文的结构。对于说明方法,同样也可以结合前文,让学生谈谈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精确性。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发现说明文中蕴含的语文味,并且能够根据学情及时引导,让学生行走在语文学习的路上。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