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江海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来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进而精心设计教学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参加观察、实践,亲身体会,获得科学知识,这是做好这门课程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科学 问题意识 质疑
一、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去质疑,体现“实践出真知”的特点
小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来自于对事物的观察,而不是通过教师繁复无味的讲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这样的思路:先根据教材让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充分的质疑,然后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观察,进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如“拱形的力量”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桥,而大多数的桥设计成了拱形,教师可据此设问:为什么桥梁要设计成这样?有什么好处?设计成其他形状可以吗?通过问题让学生对身边原本耳熟能详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着疑问去学习。然后,在实验设计中,让学生用硬纸片搭出不同形状的(拱形、平面)“桥”,通过在桥上摆放橡皮、小刀、铅笔盒等物品,比较各种形状的桥的抗变形能力(稳固性)的差别,当学生得出“拱形桥最稳固”的结论后,教师要适时更进一步的设问:为什么拱形桥会这样稳固呢?并引导学生分析拱形结构,根据学生的亲手实践和教科书的图示,学生不难总结出拱形结构的特点:拱形结构能把所受到的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直至拱足,然后变成一个向外推的力,只要抵住拱足,拱就能承受很大的重量,因此拱形具有很好的稳固性,因此,生活中的桥大多设计成拱形。一般教学设计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了,可以说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科学精神还显得不足,因为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了“桥”这一事物上,没有被充分的拓展,因此,我加上了另一个环节:同学们,对于拱形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一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及课堂上的实验观察,又提出很多的问题,例如“古代的弓箭是拱形的运用吗吗,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东西抵住拱足呢?”,“彩虹是拱形的,它也有拱形传递力量的特点吗?”,“生活中除了桥之外,还有哪些东西是拱形的?”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的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非常有价值。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的点拨得出科学的结论,避免了机械式的讲解。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好科学课的热情。
二、科学课需要问题,更需要实验教学的严谨性
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问题提出需要实验观察去找到答案,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对待科学知识一丝不苟的精神。在设计实验时,我认为应考虑到如何设计、如何操作、得到什么结论和如何学以致用。
如在“杠杆的科学”的教学中,小学生对于“杠杆”一词的概念可能是模糊的,怎样理解“杠杆”的定义可能是学生们最大的问题。但如果反复地讲解“杠杆”的含义,“杠杆”的三要素,动力臂和阻力臂等,可能让学生更加的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在教学中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撬棍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块大石头堵住了我骑车前行的道路,身边没有人可以帮忙,只有一根木棍,怎么办?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木棍撬動石块的方法。这时再及时引入杠杆的知识,并设问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然后,布置实验内容,讲解杠杆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杠杆尺,在实验中寻找答案。通过移动杠杆尺两边钩码到支点的距离及增加、减少钩码的数量等操作,记录下详实的数据,最后得到结论:杠杆是否省力取决于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到这里,教学任务并没有结束,还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组讲一讲生活中哪些杠杆省力,哪些杠杆费力,哪些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杠杆是否有用?由于通过了严谨的操作实验,学生有了详实的实验记录,对于第一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第二个问题却有些难度。不过没关系,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已经为下一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问题意识,但问题提出了更需要严谨的科学实验去验证,要培养学生要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只有从实验中找出证据来验证的科学精神,让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三、实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达到认识周围事物的目的。我所任教的是小学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去多提问、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科学结论。
例如在“铁生锈了”这一课的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铁生锈是一个化学变换,铁和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化学变化就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铁和锈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那么这一节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知道铁和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他们预先准备的铁片和锈块(可用铁片放在潮湿处一段时间,然后剥离锈层得到),然后让各个实验小组讨论:应比较些什么来判定铁和锈不是同一种物质,根据各组讨论的结果,让全体同学达成共识,应比较颜色、光泽度、韧性、是否导电、是否能被磁铁所吸引……比较的项目确定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比较,记录下比较的结果,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铁和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是一个化学变化。到这里,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但学生的求知欲并未得到满足,他们向我提出是什么让铁生锈,怎样让铁不生锈等问题,我并未忙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观察思考、去查资料,把探究的空间还给学生,为下一节“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总之, 教无定法,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探索研究的过程,如何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小学科学老师不断地探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