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

2015-06-10 03:02徐金花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提问语文课堂

徐金花

【关键词】语文课堂 深入思考 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32-02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打破了过去单一、沉闷的课堂气氛,课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演、辩论等又唱又跳,异常活跃。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安静下来独立思考的机会少了。面对本应学生自己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或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大家共同解决,或是让学生推荐代表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回答得精彩,其他学生被动地听,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不会动脑的习惯,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笔者认为,语文课堂需要适时给学生创造一个无声的思考空间,让教学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提问为突破口,激发思考的欲望

不少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不愿独立思考,结果学生的大脑得不到思考的训练。教师应当以提问题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具备足够的驱动力,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次,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实际,应当让绝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找到答案,同时要让部分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解决一定难度的问题。再次,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要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和学生思维的转折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与“思”的良性循环。如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养花》提到养花的乐趣时写道:“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学生对养花的“喜”和“笑”乐趣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说“忧”和“泪”也是养花的乐趣呢?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引导、多方式提问,如: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养花过程中有“忧”和“泪”,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讨论分析,体会到作者在养花过程必须付出劳动,是苦中有乐,感受到了作者对花的热爱,真正理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含义,才能体会到“忧”和“泪”也是养花的乐趣,得到了独立思考的训练。

二、以教给方法为途径,学会思考

语文教学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的科学方法。

1.观察法,即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运用辅助工具对事物进行考察,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针对文中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引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请自主查找、交流。

2.究原法,即引导学生对事情发生的根源进行思考,弄清因果关系,让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引导学生就课题发问:“为什么听众是‘唯一的?这个‘唯一的听众又是怎样的人呢?她为什么愿意做‘唯一的听众?”

3.质疑法,即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和已知的知识,要敢于怀疑,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叫鲁肃准备草船和军士时,教师点拨道:“鲁肃是哪国人?”由此,学生马上提出疑问:“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怎么还敢叫他去准备草船,他就不怕鲁肃告密吗?”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课本中找出答案:“鲁肃告密了吗?他为什么不去告密?如果鲁肃告密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学生带着这些疑点思考并展开讨论,很快就明白了诸葛亮非常了解鲁肃,做到了知己知彼,同时也说明了鲁肃是个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的人。

4.联想法,即引导学生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由未知的想到已知的相似的事物,由眼前的想到过去的或将来的情景。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字,记忆刚认识的生字;在理解句子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在学习课文时,要从文中的事件或人物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记忆中相似或相反的事或人物,甚至由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联想到其他的表达方法等。

5.找规律法,即引导学生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找出规律用以指导学习实践。如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对一组字形相似的字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带提手旁的字都跟动作有关,带“口”字旁的字大多与吃有关等,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字词。又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你从这几个事例中发现了什么?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以发展为导向,确保思考的时间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有时为了顺利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学生还未进入思考状态,思路就被中断了。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教师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充分感悟的过程,这样才能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觉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对照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才会思有所得。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十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是要求学生在2分钟时间内作答。结果,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只得逐一解答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列出的问题似乎都解决了,但却是被动地听,这样的课堂“思考”成了教学的摆设,语文教学要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也成了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问题后,应当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着重就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个自主探索解决,如:1.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2.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3.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4.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5.“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6.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学生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交流探索的空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通过交流探索获得了独立思考后的学习收获。这样教学达到了探究问题的效果,让学生的交流、学习成为思考的平台。

四、以环境为依托,减少思考的干扰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无声环境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然而,笔者在课堂教学观摩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停地“唠叨”,一会儿提醒学生应该怎样,一会儿想起了什么又交代几句,学生的思路总是被打断。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不需讲时大讲特讲,不仅打断学生的思路,而且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放弃射门》一文时,学生在讨论了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放弃射门,并从文中找到了相关依据。此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场足球赛的胜负重要,还是一个生命重要呢?”就在学生陷入沉思时,教师却耐不住性子大谈生命的价值,慷慨激昂地朗诵了关于生命的诗词、名句。学生听了教师的朗诵后,已经忘了重新思考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没办法深入体会福勒伟大的人性美。

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无声环境是学生深入思考的保障。教师在语文课上营造出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思考,才能将无声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呈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教学效果,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境界。教师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针对“一场足球赛的胜负重要,还是一个生命重要”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命价值、人性美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待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时则让学生换位思考,从多元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地方教师不讲,需少讲时精讲。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满堂问”的习惯,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在深入思考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提问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