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机超 锁冬冬
摘 要 关于生命的意义,生命与价值等问题是学术界探讨的永恒话题之一,也是文艺界关心的话题之一。史铁生作为文艺界的典型代表,在身体残疾之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身残志坚的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意识,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扇窗,为我国文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文学作品创作探寻到生命意义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意义 文学作品
伟大的文学创作者史铁生曾在自己的作品《瀚海》中说道:“洪峰创作的目的并不是写小说,而是通过创作来领悟人的生死问题,了解人的生活状态,探寻生命之重要意义”。本文笔者认为,这也是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真正意图,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是史铁生所有作品的创作特色。史铁生将生命意义的探寻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核心问题。通过苦苦思索与探析,来深挖细究文学创作的真正意图,与其他学者不同,他的研究是富有思想和灵魂的。
史铁生之所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探寻生命意义,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命意义关系到人类的基础哲学问题,是长期以来尚未得出结论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意义更为深远而迫切;二是史铁生本人年纪轻轻便受到身体瘫痪等疾病的折磨,生活问题迫使他开始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真正意义。由于身体的残疾和生活的苦痛,让史铁生一段时间内痛不欲生,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经过一段特殊时期的思考与磨练,他认为自己需要活下来,并且要精彩地活下来,进行了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寻。在对生命意义探寻过程中,文学创作几乎成为史铁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渠道。在对史铁生进行专题采访过程中,有记者曾经问他为何选择文学创作,他的回答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表面看来,是在开一种较为夸张的玩笑,实质上是他文学创作的真正意图,也是满足精神生活的特殊方法,是精神的一种寄托。通过对史铁生所有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心思想的研究,能够看出,史铁生几乎在每一部作品中,均对生命意义进行了深层次探索和追寻,从不同层面对生命意义问题进行了多元化探究。本文主要对史铁生作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问题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和综述。
一 生命与苦难
与常人不同,史铁生承受着身体的巨大伤痛和生活的无比艰辛。文化大革命时期,史铁生与其他有志青年一样,参与了浩浩荡荡的“三下乡”活动,成为陕北延安的一名普通知青。然而,受到腰腿病的缠绕,史铁生最终双腿残疾,永远坐在了轮椅之上,在黑暗的日子里,史铁生曾经想过废掉双腿或者结束生命。成为残疾人之后的他,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阻,残酷的现实和悲痛的生活使自己一落千丈,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锥心之痛令他想放弃一切。然而,这并不是悲伤的开始,也并非伤痛的结束,在他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晴天霹雳再次降临,母亲的离去让他再次跌入人生的低谷,在悲痛与伤心交织的同时,他深切感受到母亲生前的艰辛与希冀,将活下去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却承受着无比悲痛和苦难。同时,史铁生看到身边好多苦难的人群,特别是长相甜美却弱智的女孩、善于长跑却始终无缘参赛的男孩,他们跟自己一样,在经受着生活的磨砺与折磨,既然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躲避的伤痛,那么是所有人必须接受的。此时,史铁生仿佛看到天下芸芸众生都身处于苦难和伤痛之中。让他体会到自己的不幸与母亲的悲伤,认为苦难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和普遍性。苦难和伤痛的出现同样是偶然的,也是必然、永恒的,每一个人天生都是不完美的,或多或少遭受苦难的洗礼,人生亦如此,不完美是其主旋律,苦难与悲痛将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将是生命意义所在,也是生命与苦难的统一体。
二 人的宿命
史铁生在一些散文、小说中指出:宿命存在于所有个体之中。也就是说,人的命运常被上苍所安排,命运无常经常存在。1984年,在《山顶上的传说》这部中篇小说中,史铁生进行了残疾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身体的残疾,主人公并不愿意连累到自己所亲近、所爱之人,经常想方设法远离他们。1988年的《原罪·宿命》这部中篇小说中,进行了年轻小伙子悲惨人生故事情节的创设,小伙子原本有着出国留学的机会,能够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然而却被命运深深的捉弄,一次交通事故,导致其双腿瘫痪,最终与一切美好事物无缘。这些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塑造,均来源于史铁生本人的现实生活和悲惨命运,是对自己真实情况的一种写照。部分学者认为,人的本质来自于选择和判断,史铁生认可该观点,同时对其表示质疑,他认为人在上帝和命运面前是极其弱小的,并无法与之抗衡,这也是自己在遭受命运摆弄和生活疾苦之后的真实心理写照。上帝在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擁有超人想象的能力和力量,作为主宰世界万物命运的主体。可以说,宿命论与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宿命的歇斯底里,目的是提倡公平、平等,倡导和谐、友善。在短篇小说《足球》中,史铁生进行了轮椅青年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坐在轮椅上面的年轻人,看到足球场上肆意奔跑的孩子,再低头看看自己的双腿,一种油然而生的悲伤感涌上心头,感觉上苍对自己的不公,抹杀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山顶上的传说》这部作品中,瘸腿年轻人在寻找鸽子,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和渴望,他希望得到爱情的滋润与生活的平等;在短篇小说《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塑造了两个主角,分别为老瞎子与小瞎子,他们在琴弦之间寻找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谛;在短篇小说《毒药》中,史铁生认为死亡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不可避免与逃脱,只有在了解死亡的过程中,才能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虽然人的宿命不可改变,但是在痛与苦的挣扎、徘徊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生命意义的真谛。
三 生命与死亡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而对于死亡感到烦恼和恐惧。倘若人们不恐惧和烦恼死亡,那么哲学中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生命与死亡在矛盾中寻求结合,在结合中突出矛盾,是一组不可分解的哲学命题。学者海德格尔研究指出,人唯有接受苦与难的洗礼,尤其是徘徊于生死之间,方可感到生命的实际意义。史铁生在散文、小说作品创作过程中,从死亡层面来反衬生命之真实意义,这种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探寻方法和研究模式,体现出史铁生与其他学者生活处境和人生遭遇的不同。
自从双腿瘫痪、身患重疾之后,史铁生便开始考虑如何死亡,通过几年的研究之后,他忽然明白了上帝造人的真正意图,出生意味着必然的死亡,这是上帝给每一个人的最终结局。因此,自己的死亡是迟早的,并不必急于求成,唯有在生与死的起点与终点之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想做的事,那么生命方显意义。在《毒药》这部作品中,史铁生开始考虑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老人形象角色的塑造,在小岛上人们以培养出怪鱼为荣,老人因为无法培养出怪鱼,从而对生活失去勇气,想通过毒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当他拿到两颗毒药之后,突然感觉到全身轻松,理解到生命意义的真谛。老人孤身一人离开小岛,忘记以前所有的不快,重新扬起生活之帆。毒药并没有结束老人的生命,而且让老人对生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完全了解和掌握了生命之真正意义;《我之舞》这部短篇小说中,史铁生所塑造的主人公,在痛苦和折磨中本想结束生命,选择死亡,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放下重担,变得豁然开朗。从某种层面来讲,死亡也许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放弃死亡的念头,肩负起生存的责任与义务,这就是史铁生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态度。
四 生命的意义
关于人为何而活,人活着的真正目的和意义等问题的研究,是史铁生一生的探寻主题。史铁生在研究过程中,认为地球终究要走向毁灭,人类最终要面临灭亡,那么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科技产品、艺术作品等又有何意义,有何价值,最终都将化为灰烬和泡影,那么人类为何在明明知道前途末路的同时,却又在执着的创作。在散文、小说创作过程中,史铁生通过对自己人生的重新思考,认为困难与磨难与人类的生存是同生同灭的,为了实现真正的生命意义,人们需要突破现实拘泥,通过创造、创新世界,超越灵魂深处,方可得到生命永恒与价值意义。史铁生散文、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均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身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然而,他们身残志坚的行为将现实打败,领悟到生命之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在《命若琴弦》这部小说作品中,老瞎子与小瞎子以弹琴为乐,特别是老瞎子整日走乡串户,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琴艺,而是在苦苦寻找师父放在琴盒中的眼瞎治疗秘方,在迷茫、焦急、忐忑的等待与寻找过程中,他五十年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最终得知眼瞎治疗秘方实为一张毫无价值的空白纸张时,他声泪俱下,认为上苍跟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自己的一生将付诸东流,五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并没有得到善果,琴弦断了,自己的心也死了,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他再也不愿意继续走下去,在生活无望、想要寻短的日子里,他突然明白了师父的真正意图,其实人的生命如同琴弦一样,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最有意义。因此,他开始引导和鼓励小瞎子,效仿师父的做法,给小瞎子的琴盒中同样放置了一张无字白纸,并且要求小瞎子需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他意识到这张白纸的重要性,尽管是虚设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生命来讲,意义深远而重大。史铁生正是通过塑造残缺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身残志坚的人物形象证明了生命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人只有在绝境、逆境中施展开来,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性和价值性。此外,史铁生各类文学作品通过深入、全面的思索与探讨,将生命意义提高到哲学高度,给予读者心灵的冲击与震撼,鼓励人们珍视生命、敬畏生命。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作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生命与苦难、人的宿命、生命与死亡、生命的意义。史铁生所有作品基本上是從人的生命和死亡层面出发,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一命题成为史铁生终生的研究课题。他认为,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然在无法得到命运的眷顾,那么只有理解命运好与坏的辩证关系,方可从容面对人生,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尽管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缺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但是他通过在生与死边缘的徘徊,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在于精彩的过程,这也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的完整阐述。
参考文献:
[1] 于利:《生命意义的探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 贾雨潇:《论史铁生面对死亡困境的救赎之路》,《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5期。
[3] 金琛:《痛苦中的辉煌——史铁生作品中的人生思考》,《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
[4] 王睿、韩光惠:《美在过程 安于途中——论史铁生自我救赎的精神内核》,《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1期。
[5] 刘莉:《苦厄中的信、望、爱——对史铁生散文遗作内涵的一种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6] 卢杰:《生之意蕴——解读史铁生作品命运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闫机超,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锁冬冬,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