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2015-06-13 21:03黄国英
江西教育C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黄国英

摘 要: 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其实是生命困顿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基础,以全新思维按照生命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构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并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与经验,对生命意义视野下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生命意义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特点

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繁荣背后依然隐忧时现。部分大学生挂在嘴上的无聊、郁闷,遇到挫折和困难后的自暴自弃,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我伤害及暴力事件,都反映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改进。面对大学生种种心理问题,过去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本身,较少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更没有把这些问题从生命长河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短期”和“近视”问题。有研究指出“很多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根源在于生命个体价值观的冲突和人格特质,以及由此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不从这些根源入手,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其效果。

一、生命意义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意义是指个体对赋予自己生命独特使命的自我觉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使命,每一个生命个体在面临生活抉择、生涯发展、生命取向时,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督促自己负起责任去面对并达成生命的使命。在追寻生命意义、完成使命的过程中,生命个体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生命中包括心理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这也启示我们,生命意义不仅对于遇到挫折和创伤生命个体的心理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当个体对生命的意义有着明确认知,能自由做出生命抉择和为生命负责时,越不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因此,从生命意义的视野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实属必要。

如何在生命意义视野下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学者指出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向生命信仰、人生价值观方面延伸,也可以考虑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承载生命教育,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可用资源和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从生命意义的视野提升心理健康,按照生命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构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二、生命意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以“发现生命意义、追寻幸福人生”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目标论,如矫正心理障碍的“矫正目标”论、作为德育途径的“德育目标”论、预防心理疾病的“防治目标”论,以及发现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发展目标”论等。其中 “发展目标”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大学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应有所差异。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准备期和适应期,大学生由此走向社会,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心理上,他们都要在此为进入社会、迎接未来人生做好充分准备。相比中小学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任务,他们到了为自己未来人生进行自我决策的年龄,他们生命发展中常常面临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等等。这些生命成长和发展中的心理困惑和需求常常困扰着大学生们。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这一时期中的生命需求,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追寻生命中自己真正渴望的幸福人生,使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到关怀每个生命及生命的需求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来。

2.以生命成长需求设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压力调适等问题,却忽视了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冰山,即产生这些问题根源所在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生命意义等问题。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生命成长需求设计主题。主题设计还应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追求时尚、强调个性、充满激情、张扬自我等特点,在主题名称上考虑“新颖性”,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并吸引他们进一步地探究学习;在具体内容设计上应体现“设计感”,考虑“现实性”,引导大学生在满足好奇心后,一步步用心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活动中来,真正有效帮助他们获得心理成长。如为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笔者设计了名为“揭开斯芬克斯之谜——认识你自己”的教学主题。教学从心理学上具有崇高地位的斯芬克斯之谜谈起,即从人类开始思考“人是什么”的问题开始,具体到每个生命个体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激发学生对“斯芬克斯之谜”的好奇,引导他们由思考 “人是什么”的问题到具体的“我到底是谁”的问题,以及深度思索:“生命中我最重视的是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诸如此类问题的这些思考能让学生进一步澄清自己生命成长中的一些感到迷茫的问题,看到作为生命个体自己的价值观、生涯目标等,获得自我存在的意义感、使命感。

3.以“活动+体验分享”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生命意义的“发现”和“追寻”靠教师的说教显然难以实现,生命成长的体验同样无人能够替代。“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正因如此,生命意义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因此,教育教学的形式应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上述不同的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同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而活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热闹或好玩,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和成长,因此,活动的分享十分必要而且必须及时,使学生在活动后及时将当下的、此时的感悟体会总结提炼出来,并在小组或班级的分享中帮助学生获得感悟体验。因此,笔者采取的就是“活动+体验分享”的形式开展教学。如名为“心花怒放”这个以情绪与压力、挫折管理为主题的活动,笔者先是通过“骆驼之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压力与挫折时如何管理情绪的问题,将问题导入后,再设计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展小组讨论,而后通过“焦点解决问答”帮助学生获得应对压力与挫折时的“高峰低谷体验”,最后通过游戏“情绪猜猜猜”帮助学生总结分析,如生命中如何应对压力与挫折、情绪应该怎样管理等。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由于他们真正进入到了情境中,所以才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感悟,提升了心理承受能力。

4.以“情境感悟+过程表现”的方法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教育的效果评价是促进教育活动顺利实施、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支持系统,及时的效果评价有利于了解与掌握教育活动的效果,应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学科教育普遍采用测验分数的方式开展效果评价,但生命的体验和感受、心理健康与否,均无法简单地通过一份试卷的考核一个成绩的评定来衡量。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的评价万万不能采用此种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情境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以“情境感悟+过程表现”的方法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具体做法是,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本笔记本,而这本笔记本不是简单地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在某一个主题活动后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些情境中的感悟是学生最真实的心理表现,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成长的水平,不积极投入学习、认真参与活动的学生自然无法写出真情实感来,这也就把学生的过程表现展露出来了,而这些其实也就是在情境与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考核。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效果的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后感等材料,调查了解他们学前与学后心理感受的变化,必要的话也可以学习前后分别进行量表的测试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生命意义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生命意义突出的是对人的生命关怀,而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人”,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不同,而大学作为由学校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大学生又与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所差异,因而,从生命意义的视野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考虑时代特色与大学生生命个体的特点。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接收形式多样,再加上当代90后的大学生时尚、个性等特点,教师传授的很多知识从手机上、电脑上还有其他诸多途径都可以获得,而且这些信息甚至比老师讲的要全面、具体得多,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改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再加上教育内容的空洞,往往就让学生反感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敬而远之。笔者在教育活动中,就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分享等方法将部分教学资料上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思考,并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课后将活动感受上传微信平台并分享到微信中,这样,有些学生不愿意在班级讨论中分享交流的内容,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得到提升,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课前与课中、课后结合起来。此外,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作用,应相信大学生具有心理调整和分析、自我疗愈的能力,学生自我发现、感悟比任何教育都深刻、有意义得多,教师要做的就是 “抛砖引玉”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总之,生命意义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心理需求,从心到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里,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曾院珍,尹江霞.生命意义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2]袁建群.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

[3]王井云.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2,7.

[4]黄坚.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今日南国,2009,7.(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为:14YB166)“生命意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曾维平

猜你喜欢
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中职语文教学,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延安红色政权的政治正当性:生命意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