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萍
说起“个体差异”多数人都会想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教学中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有人关注体育课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看到的是全班学生在同一个场地,一起使用同样的体育器材,做着同样的体育动作,而教师只是关注与整个班级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导致在教学中体育能力较强的孩子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而能力欠弱的孩子则处于“吃不进”的状态,无法跟上班级水平,渐渐地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我总是比别人差”的想法,久而久之不少体能差一点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一、课前了解,掌握个体差异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之前要能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因此,教师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针对他们选择不同的教学体育场地、体育器材,更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多留意班级中的学生动态,对班级中存在差异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因人而教,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体育运动之前,准备活动时进行的徒手操练习中“腕、踝运动”这一节,有些孩子的协调性比较差,让他们手脚一起练习往往就不能正确地练习,如果教师课前对这些个体不了解,那么课上就会全班一起练习,而这部分学生则是不认真地想“滥竽充数”,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在接下来的课上也就会因为热身练习没做好而伤了脚踝或手腕。如果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那么课上练习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可以将手腕和脚踝分开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心理也不会产生对体育课的畏惧了。
二、细化目标,针对个体差异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如何将教学目标巧妙地分解成若干个驱动器,能刺激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学习是每一位体育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目标尽可能细化,既要让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能掌握好,又要让运动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在顺利完成目标的同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上五年级“前滚翻组合动作”一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不同的运动能力以及男女生之间的身体差异,将教学目标进行了分层设计:男生,后滚翻——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度;女生,后滚翻——单腿前伸成纵臂叉;同时又将男女生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要求进行再细化,一组是掌握动作,初步完成动作组,二组是完善动作质量,提高创新组。这样的分层目标,既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前滚翻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避免了能力不强学生无法跟上班级水平的尴尬。可见,不管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还是发展学生个体,都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种练习方法,带动个体差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合理地选择各种练习方法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
1.全班练习。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比较天真,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将练习的内容置于一定的童话情境之中。如一年级在进行“双脚跳”练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模仿可爱的小兔子走的形式,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从而带动那些不太喜欢体育课的孩子。
2.分组练习。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讲解结束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置于不同的学习小组之中,利用优生来带动后进生,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3.一对一的练习。每个班级中都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生和运动能力不强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建立一帮一的学习小组,利用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后进生的练习形式,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上好体育课,让优生帮助后进生得以提高,也让稍差的学生能有得学,学得好。
四、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的评价是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个环节,可有的体育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总是一句:“不错!”“很好!”太过于笼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是少之甚少,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能评价太“粗”。学生由于个人身体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诸多因素会出现好、差之分,教师不能只看学生的运动能力,在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只要是努力了,教师都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运动能力不好的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的畏惧心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采用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使体育教学越走越高。◆(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