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蕊
摘 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其自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高考化学;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9-01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注重了“教”,而忽视了“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作为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而侧重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占有相当的比例。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高考就是要预测学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潜能有多大。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会学达到会学。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会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高三学生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面对四年所学的零碎化学知识,繁多的实验现象,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阅读更有效呢?学生迫切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很多,针对高三学生的特点,采用“课前阅读,课堂研读,课后通读,考前重读”的途径,效果比较显著。
1、课前阅读。课前阅读是指在复习每一章节内容前,教师拟定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比如:复习胶体时提出: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b.胶体是否带电?c.胶体稳定的原因是什么?d.使胶体凝聚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是否对所有胶体都适用?e.采用什么实验可对胶体进行提纯?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预习提纲中还备有一些与课本知识点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摸清学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环节,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以便教师课堂讲解时有的放失,集中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解释疑点,弥补漏点。
2、课堂研读。课堂研读是指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特别是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拿出来比较着读。比如:电解与电离、同分异构体与同素异形体、转化率与电离度、强酸、弱酸分别加水稀释时,pH变化有何不同?在水中分别加入酸或碱与加入能水解的盐,分别对水的电离度有何影响等等。在“读”的同时注意“研”,要研出他们的区别,研出问题的实质。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能对这些概念更深地理解和更好地运用。
3、课后通读。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在初步掌握知识后的那一段时间。因此,课后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通读一遍,在阅读中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网链,化繁为简,并以条目、表格、图形等形式将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搞清各部分内容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既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4、考前重读。许多学校对高三实行一月一次的阶段性考试,又叫月考。在每次月考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一阶段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疑点、漏点、重点读,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平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记下来,建立“错题本”,考前可拿出来重点读,还要指导学生对本阶段学的内容进行重点读,以强化对热点知识的掌握。
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使学生学习信息,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活动。引人注目的新信息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在高考试题这块园地上逐渐成熟,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考场上独立完成现场自学、接受新信息,将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与原有化学知识衔接,进而迁移、创造、解决新问题,这类题目陌生度高,有利于公平竞争,能抑制“题海战术”,能较高层次地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些自学能力较差的同学看到新信息题就不知所措,花了大量时间还在边上转,不能单刀直入,他们特别需要老师平时启发、引导、指点迷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
类比联想,寻其规律:例2一个氨分子或一个水分子均含有10个电子,一个联氨分子(H2N—NH2)或一个羟氨分子(HO—NH2)均含18个电子,试根据上述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多的写出含有18个电子的多原子分子(至少写8个),解题信息表面上看并不难,一读就懂,但有的同学拿到此题,只能写出两三个,然后就不知该如何思考了,其实这两条信息的内涵很深,且有联系,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规律即:将一个氨分子,一个水分子各去掉一个氢原子得:NH2—和—OH,均为9个电子,两两自身相连或交叉相连即可组成H2N—NH2,HO—OH,HO—NH2,再类比含10个电子的氢化物CH4,HF,按其规律处理,即可得CH3CH3,F—F,CH3F,CH3OH,CH3—NH2等,再由10个电子的氢化物CH3,NH3,H2O,HF联想到18个电子氢化物有HCl,H2S,PH3,SiH4也可作为本题的答案,经过这样引导,学生容易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且解出的答案也不止8种了。
显隐结合,排除干扰:例1.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和Cu2+。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铁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他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题中 “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和Cu2+”是最基本的明显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和依据。“碱性氧化物Cu2O”则是另一重要隐蔽的有用信息。而题中浓硫酸、浓硝酸、FeCl3溶液、PH试纸是无用信息,除PH试纸外,其余都能与Cu和Cu+反应,所以他们是干扰因素,必须正确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