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定方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摒弃陈腐的、落后的、呆板的满堂灌和注入式教学方式,努力探究创新性教育,积极倡导并切实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丰富的教学方式,充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开发、发挥学生独立的个性、自主性、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和求知潜能。
关键词:创新;拓展;培养;展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91-01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在新世纪里,随着新课程教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作为祖国的国(母)语,它的教学必须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观念,更宽的视野以及更大的教改步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什么是创新教育呢?简而言之,就是抛开陈旧的,创造新颖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发挥学生独立的个性、自主性、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潜能,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和主张。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个人初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感知、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一旦培养了这种意识,就能激活学生心灵深处的巨大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里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以及所表现出来活力。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可能表现出创新精神,若这种精神表现出来,教师应耐心培养,细心呵护。如你在课堂上提问时,某生主动积极抢答,答对了,应给以肯定,鼓励;答错了,千万别埋怨,挖苦,甚至讥讽,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样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又培养了他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也能让不知道正确答案的其他学生有勇气回答问题。
2、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点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活跃的思维是人的最高意识。
1、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顿悟力,尤其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某老师在教学七年级语文《童趣》一文时,一开始不急于要求学生较深的理解,不进行公式化的分析,先讲讲文章大体意思,重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是否也曾有过作者儿时这样的“物外之趣”;着重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利用学生中类似的生活体验去体验现实生活。大力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总之,教师重在启发、点拨、肯定,最大程度地鼓励、欣赏他们积极思维后的不同新鲜观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能力,并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从单一型的直线往返式向无限网络辐射式转型。即把教师单向的讲解灌输知识式转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和开放的教与学相互融合的和谐形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正如叶生陶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老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如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常用的方法是:布置预习内容(教师)——课堂检查提问(教师或学生)——展开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解惑释疑(教师或学生)——总结得失(教师、学生)多渠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的思维能力的发挥。
3、将多种课型教学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课文以精讲为主,如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课文有讲解有议论,有的课文可以赏析名篇佳作,以熟读、朗诵为主,如朱自清的《春》。有的课文则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文《愚公移山》就可以开是“搬家”还是“移山”或者是修路等方面的演讲比赛活動。通过多种课型的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求异思维能力,使其得到不断开发,不断提高,不断发挥。
4、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努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导作用,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动口,敢于发表有新意的见解。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升华。
1、创新能力的培养,靠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会提问,敢于提问,有创新性地提问,同时还会独立解决问题,并能从中发现诸多问题的内在联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持之以恒地培养勤阅读、勤写作的良好习惯,一步步增长才干,提高创新能力。
3、充分运用学习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学习的语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四者是有机的统一,不能孤立地理解。“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坚,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
总之,在新世纪教改的大好形式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教改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坚决摒弃陈腐的、落后的、呆板的满堂灌和注入式教学方式,努力探究创新性教育,积极倡导并切实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