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传幽真

2015-06-01 06:53:30鲁琼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高效课堂

鲁琼

摘 要:推行“高效课堂”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模式,为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从教学实践出发,深刻体悟到小学语文想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以简驱繁,方能“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前置;课堂生成;课堂拓展

教学改革的浪潮轰轰烈烈涤荡了十年有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家乡各校推进得如火如荼,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股劲浪的裹挟下,应用高效课堂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历经一段时日,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从中获益匪浅,亦在推行过程中形成了些浅薄的想法,想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这便是我作此文的初衷。

列宁曾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则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达成“教学有效、德育实效、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四位一体愿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吃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是充要条件,只有从宏观上去把握语文的三维目标,扣准语文课程的整体要求,才能高效整合课程资源,使语文回归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把语文课上得扎实、朴实、真实,让语文课干净、丰美、高效。

一、凡事预则立——课堂前置务本求实

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在课堂前置应注意学习目标的编制,学习指南编制以及学习环境的安排,一定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顺学而导。这样才能驱繁就简,摒弃花里胡哨的空架子。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试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

古语有云:“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词语时,注重归类整理:每一单元的课文,因为体裁、内容的差异,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也各具特点。有的注重环境的描写,有的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刻画……在学生充分地读文之后,理解积累词语并不仅仅只指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理解积累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准确、自如地运用。因此,在理解積累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学会归类整理。课堂前置时这样来学习词语,既做到了理解积累,同时又注重整合,这样对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运用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做好批注、随感是探究的成果体现:语文的教学过程是紧紧围绕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批注”训练是促使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去读书,去思考,是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近距离和文本直接“对话”,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如此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创造了可能。

二、少得多惑通则简——课堂生成“读”占鳌头

一堂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的语文课,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听、读、说、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是蕴涵在简单和朴素之中的。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贵在得法”,即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庄子·天道》亦云:“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读”占鳌头,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当然,品味也是有度的,不能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或默读或朗读或范读或者齐读不一而足。课文不仅需要读,而且要反复读,要“仔仔细细地读”,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读,在读中自能解决问题,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习语言。

如此这般,方能将以教师“讲”为主的“讲堂”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的“学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教师、学生、文本(作者)”的多向立体化交流,使得课堂生成“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活”,即思维的活跃,有对话有争辩,有思想的交流,有智慧的碰撞,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不满足思想上的灵光一现,摒弃浮躁与肤浅;课堂的“动”,是一种灵动与激活,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和课堂似一潭死水;“静”是一种静思、静悟,让学生静静地任心绪在思想的原野上驰骋,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

三、和风细雨不须归——课堂拓展“博闻以修德,体物化至诚”

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真心的交流,共同的成长与进步,一起感受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能仅是“教教材”。带着镣铐起舞难以轻盈、冲破桎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才是根本目的。

1.博闻以修德

宋代苏轼认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高效课堂的课堂拓展就是本着“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内涵”之理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推崇经典阅读,让学生亲近大师,亲近经典,让经典浸染学生的心灵,让经典丰富学生的精神。

语文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才能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

2.体物化至诚

教师应本着大语文观,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广阔的信息刺激背景,努力引导学生开展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领域,引导他们广泛阅读,广泛交往,广泛习作实践,开拓学习渠道,充实他们的知识系统,锻炼他们的操作系统。用知识的广度来加强认识的深度,用扩展的认知视野来改造狭隘的认知结构,这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优化整体组合,达成重点训练目标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集中、结构简约、引导自学、情知互动、精于读写、自成习惯,产生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从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支玉恒.支玉恒老师教语文[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高效课堂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98期)2016-12-26 15:49:30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40:13
精彩也可以预约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20:07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1:59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2:46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47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