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趣 品味古韵

2015-06-01 00:31:25张菊芝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古文

张菊芝

摘 要:小古文教学要富有情趣,根据教授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学生的兴趣,可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文图相映成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降低理解的难度;课中吟咏诵读既可激趣、明义,又能化难为易,有助于积累;读演互长,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作文更是让古文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提升语感。

关键词:小古文;图文相映;吟诵结合;读演互长;作文内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古代文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华夏文明的风采,记载着五千年文字的真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有着很好的作用。而小古文,因其篇幅短小、浅近易懂、富有情趣,非常适合儿童阅读。把小古文引入小学课堂中,有其必要性和适宜性。那么,在小学课堂中如何教学小古文?小古文教学领军人物——朱文君老师告诉我们:“‘小古文教学一要情趣,二要简单。”可见小古文教学,“情趣”是第一位的。如何做到“情趣”,笔者经过学习、观摩与实践,以为可根据教授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学生的兴趣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图文相映,赤橙黄绿景趣生

小古文虽短小、浅显,但它的语言终究是文言,有时代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图画给人以直观感受,如果给小古文配上传神的插图,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降低理解的难度。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猫捕鱼》)

这则小古文,犹如一部动画短片,情节紧张,充满趣味。教学时结合课后插图,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1)给文字配上图片。出示打乱顺序的图片,让学生将古文词句与对应图画连起来。这并不难,学生很快就把文与图对应起来了。(2)结合图画理解文言词。“伏”“失足”“急跃起”“皆”,这几个词语在现代文中的表达与旧的词相去甚远,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图画一展示,学生就能明白“伏”就是趴;“失足”并不是说失去腿脚,而是跌倒(脚没站稳);“皆”就是都的意思。通过图片的演示,学生更是明白了小猫“急跃起”的狼狈样,不禁哈哈大笑。

通过赏图可知文,而通过作图则可知生。

乡村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乡村》)

在学生打着拍子,朗朗而诵后,笔者便对他们说:“你别看这则小古文只有34个字,但却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图画。你能试着画一画吗?”学生一听,兴趣十足,纷纷拿出彩笔,画了起来。竹篱、茅屋、小河、杨柳……倒也趣味盎然。正画得起劲,有学生问:“老师,‘中夹桃李怎么画啊?”笔者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和同学商量商量。过一会儿,有学生画好了。挑了几幅展示:有画了一间茅屋的,也有画三五间的,画三五间的学生振振有词:“文中说‘临水成村,既然‘成村了,说明不止一户人家。”有杨柳、桃李各一株的,也有光画了杨柳的,杨柳、桃李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有学生说:“‘杨柳数株,中夹桃李,当然不止一两株柳树,桃李是夹在柳树间的。”言之有理。

如此一读一画,便可了解学生是否明白了文字的意思,明白了多少,这不失为一种检测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小古文的表达简洁而文雅,三言两语便勾画出一幅生动的图画。我们在教学时,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图画,使图文相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文字想(画、说)画面,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谓一举三得。

二、吟诵结合,宫商角羽韵趣长

中国语言本身具有声韵调,而作为古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一开始就是可以吟咏歌唱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诵读,像古诗词,或是那些节奏分明,韵律十足,类似诗词、童谣的古文都可以配上曲调,让学生吟咏一番。

1.吟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管我们选择的古文都是富有趣味的,但毕竟和现代语言有着不小的差别,仅靠内容上的趣味,要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是不够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多样都是必要的。而让孩子们吟咏古文,无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初开课时,笔者就从欣赏歌曲入手,引孩子们走入古文天地。《春晓》《静夜诗》这些古诗的吟唱,网络上都有示范,可以让学生跟着学唱。而没有范例的,笔者就来一招移花接木,用了《小蜜蜂》等一些儿童熟悉的童谣曲谱,将《放风筝》《芦花》等几篇古文串烧了一把。学生一听,不用老师指挥,就对照着歌词(古诗文)唱和起来。如此一来,学生兴趣被激发了,课堂气氛自然就热烈了。课后,学生都说小古文真好玩。

2.吟出理解

吟唱古诗文,并不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音乐是能表达情感的,有的欢快,有的悲伤,有的激昂,有的低沉……给古文谱上合适的曲子,让音乐和文字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欣赏、吟唱时,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加深理解。当然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的方式也应该有区别。第一学段的学生,更多的是给他们现成的曲子,让他们学唱,感受文字与音乐中蕴藏的情感。而第二、三学段的学生,则可以给不同的音乐,让他们根据古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甚至可以试着谱一谱曲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了文學和音乐双方面的熏陶,而且也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3.吟出积累

于永正老师说:“小古文怎么学?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可见,小古文教学,首要的是积累。积累,无外乎读和背。而吟唱,则让读更有趣,让背更轻松,让积累更长效。从笔者的自身体验来看,那些读过的、背过的,若不常宣之于口,渐渐便忘记了;而那些唱过的,却还能记得,音乐起时,也能跟着吟唱。而且平日里,兴致所至,唱上一段歌曲的人不少,背上两句诗词的倒不多。可见变古文为歌曲,将诵读与吟咏相结合,对于积累美文佳句,效果奇佳。

三、读演互长,生旦净末兴趣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率等于7%的文字+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课堂表演通过语言、语调、动作、表情等把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学习效率非常高。通过亲身“表演”,可以加深对小古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猫斗》一文时,笔者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先是逐句表演:

师:“呼呼而鸣”,“鸣”是什么意思?

生:叫。

师:小猫平时是怎么叫的?

学生学猫叫,柔柔弱弱的。

师:现在它们是怎么叫的,谁来学一学?

生再次模仿,厉声尖叫。

教师采访模仿得最像的学生:小黄猫,你为什么要叫得这样凶狠?

生1:我要让小白猫害怕,把它吓走!(学生马上进入角色。)

再采访一生:小白猫,你的叫声为什么也这么尖锐?

生2:我要警告小黄猫,我可不是好惹的!

师:带着你的体会,咱们再来“鸣”一“鸣”。

出示“耸毛竖尾”:小猫它怎么了?

生3:毛都立起来了,尾巴也竖起来了。

生4马上接话:我知道,就是“怒发冲冠”。

师:哦,你读出了小猫的怒。那你能演一演吗?

生(七嘴八舌):演不了。(我没有毛,也没有尾巴。)(头发竖不起来。)

生5:老师,我会。(生5趴在地上,把背拱起来。)

其他学生纷纷质疑。

生5:我就想象,我身上都长着毛,还有一条尾巴。我想象自己把毛和尾巴都竖起来。

师:你真了不起!能加上想象表演。

……

这样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演,一句一句地体会,学生把自己完全带入了角色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古文的意思,体会了思想感情。尤其是那个想象自己“耸毛立尾”的男生,更令笔者叹服:孩子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然表演并不是照本宣科,它可以有自己的改编、创编。可以是将文言文用白话表达出来,也可以在文中省略处加入自己的动作、台词。如《武侯弹琴退仲达》中“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一句,表演时就可将其转为孔明的对白:“令尔引兵五千,速速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再如“(前军)急报与司马懿”,前军禀报时的动作、语言以及司马懿的回复,都是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己创编的。这样一来,不仅考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也考验学生的创造力。

可见,表演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促进文本的理解与内化,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更让孩子有了个性化的展示。

四、习作内化,说叙描议意趣悠

朱文君老师是这样谈小学生写古文的:“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绘画一样……他们(小学生)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因而在教学中,像做游戏一样,让学生补写、续写、仿写、文白改写等,是可行的,也是富有乐趣的。

《放风筝》一课,简单明了。写作就从这儿开始萌芽。因是低年级课堂,故笔者将本次的写作定位在仿写上。

大屏幕上出示:

校园里,做游戏。汝 ,吾 。

公园里,种树苗。汝 ,吾 。

师:请你像课文一样,来填填看。

思索了片刻,就有學生动笔写了:

校园里,做游戏。汝 拍球 ,吾 跳绳 。

校园里,做游戏。汝 比赛 ,吾 鼓励 。

公园里,种树苗。汝 挖坑 ,吾 培土 。

公园里,种树苗。汝 种松 ,吾 栽柳 。

……

师:咱们会填了,只能算是半个小作家。那咱们能不能做一回整个的小作家,自己也写一写呢?

学生信心十足地回答:能!

学生自己创作:

排排坐,分果果。汝一个,吾一个。

阅览室,看图书。汝不言,吾不语。

操场上,做体操。汝踢腿,吾弯腰。

……

学生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反而兴致勃勃,你一言,我一语,新点子层出不穷,“玩”得不亦乐乎。

低年级学生主要是仿写,中高年级就可以补写、续写、文白改写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乌鸦喝水》,笔者尝试让学生改写成文言文。虽半文半白,稚拙朴素,但学生也乐在其中。笔者也是大加鼓励,经过几番探讨、修改,也得佳作两篇。

乌渴,欲饮水。见一瓶,中有水。然口小,不得饮。乃衔石投之,水升而得。

《乌饮水》(其一)

乌渴,遍觅水。获一瓶,水半。瓶口小而不得。何如?见石,计来。乃投诸瓶,水满。乌得饮。智哉,善假于物也!

《乌饮水》(其二)

再如《滥竽充数》一课,就可以让学生补写南郭先生混在人群中,假装吹竽的情景。学了《春日寻芳》《苏堤杂花》后,可以让学生写写春天的景色,用上文中的词句。《狐与葡萄》就让学生将文言短文,改编成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写作,让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来表达,既巩固了理解,又将文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节奏韵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提升了学生的语感。

无论是吟咏、绘画、表演还是作文,都是为了让小古文教学更富有情趣,更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我们应视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活动,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古文。唯有“缘情凝雅趣”,方得“古韵溢芬芳”。

参考文献:

[1]顾晓霞,王一娴.在小古文间嬉戏:《猫两则》(二年级)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1(12).

[2]杨肇文.读唱偕行 妙趣横生[J].小学语文教师,2011(12).

[3]赖丽珍.扬“兴趣”之风帆 感“文言”之秘妙:谈高年级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2012(1/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小古文
小学高段语文小古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趣味引领,风景这边独好
学周刊(2017年32期)2017-10-30 11:26:42
以兴趣为契机,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小古文,我们可以这样学
小古文的“私人定制”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科学与财富(2017年5期)2017-03-21 17:11:11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成才之路(2017年5期)2017-02-27 07:57:41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