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萍
摘 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数学教学就应当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之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才能使数学教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现代数学教育也非常重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周围的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意义,而不是把数学变成枯燥的运算和冷冰冰的数字。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数学生活化;生活情境;应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思想,认为数学是一个已经有的、现成的数学体系,教学时只需把教学内容当作一个“现成的产品”来分析就可以了,学生的作业是对例题的模仿,这样的教学效果,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太严肃抽象,太枯燥无味。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找准切入点,适当改编教材,创设现实生活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并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一、运用生活情境激活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它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一:利息
笔者在教学《利息》一课前设计了一个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去银行调查我国银行目前公布的利率,并记录下来分类整理制成表格,同时又要求学生去银行存50元、100元或200元等,存期可为半年、一年、两年等,并将储蓄存单在上课时带来。
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利用学生手中的存单由学生自己探索利息的计算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以学习大组为单位,将存单汇总,不同的存款、时间填写在下表中:
2.要求学生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利息,将计算结果与存单上的利息校对后,将算式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可先计算自己存单上的利息,再试算别人的。
3.小组讨论利息的计算公式。
4.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同时在交流时教师板书填写各种不同的存款金额、存期等。
通过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明确了利息的计算方法,而且对于半年期的利息也会计算,即时间为1/2,于是利息的计算公式也水到渠成,迅速得出了。同时,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革新了数学知识。(教材中的利息还是几年前的)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这是一堂全新的应用题教学课。在这堂课中,一道接一道的例题和练习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来源于学生自己课外通过调查获得的生活素材和信息。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由于学习素材是由学生自己课外通过调查获得的,就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在本课中,教师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合作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很快得出了利息的计算方法。这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要求。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
现行教材中的例题都经过数学处理,被人为的简单化、典型化、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学习过程单一,缺乏创新與活力。因此,我们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紧跟历史发展的脚步,适当改编教材,让教学内容活起来。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案例二: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运算
本课教材只是安排了两道计算题作为简算例题,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妈妈带了456元钱上街,买了一件衣服需要198元,请同学们想一想,妈妈会怎样付钱?你能用算式表示妈妈还剩多少钱吗?
生1:妈妈会直接付给营业员阿姨198元。算式是:
456-198=258(元)。(学生思索了一会报出得数)
生2:妈妈没带零钱会直接付给营业员阿姨200元,让营业员阿姨找给妈妈两元。算式是:
456-200+2=258(元)。
师:同样计算妈妈剩下的钱,既可以直接用456-198,也可以用456-200+2来计算,你喜欢怎么算,为什么?
生3:我喜欢第一种算法,因为第一种算法书写方便,而且加号减号也不会写错。
师:哦,原来是书写比较方便。
生4:我喜欢第二种算法,因为这个算式计算比较方便。
师:其他同学呢?(学生答略,但大部分学生喜欢用第二种算法)
师:老师也喜欢用第二种算法,但为什么要先减200再加2,老师也有些迷糊,谁能解释一下?
生5:减200是因为妈妈先付出了200元,所以要减掉。加2是营业员找给妈妈的。
师:那么在计算456-198时可以怎么想?自己小声说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对学生而言,与妈妈一起买衣服是最熟悉不过了。而且在实际购物时,对于198元的付款也往往是先付200元再找还2元。教师在教学时适当变通教材上的学习内容,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进行教学,沟通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生活背景,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实物或数学问题,它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当学生学了数学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个人喜欢的电视节目,让学生运用统计的方法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让学生巩固应用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歡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又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案例三:在教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后求一个土豆的体积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求一个土豆的体积吗?(新课开始时曾放入水中以解释体积的概念)
学生认为土豆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而是不规则的形状,不能求它的体积。
师:“真的不能求吗?请同学们在课后动动手、动动脑去试验一下,想办法求出任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下节课咱们来进行讨论。”
又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的这个特性的现象。学生指出了自行车停车的支架、后面的书包架、连接前后轮之间的支架等。接着,我又拿出一个摇晃的椅子,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做才能将椅子修结实,并说明理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本案例中,利用学过的知识求土豆的体积和利用三角形修理凳子这些生活问题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借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感受成功,增进自信。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数学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结伴而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有用,感悟数学的巨大魅力,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