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笔墨的历史演变及其重要意义

2015-05-30 15:10梁凤银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重要意义笔墨内涵

摘 要:笔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部分,既是绘画造型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笔墨已经成为评价中国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文章将从笔墨的历史演变、笔墨内涵展开论述,以论证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笔墨;历史;内涵;重要意义

1 中国画笔墨的含义

中国画笔墨的含义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直指笔与墨,是指中国画创作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第二,用笔与用墨,是指中国画的表象手法,如:技法、造型、程式、法度、用色等。第三,艺术语言功能,是指运用笔墨的形式美、韵律美等表现情感。第四,笔墨所蕴含的艺术精神,更多的是指画家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现,通过气韵、意境、风格等表现出来。

2 中国画笔墨的历史演变

中国画的笔墨是随着中国文化及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精进、蜕变,最终形成了极精纯的艺术形式。其中不仅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是有历代画者的心血和智慧。

绘画肇自先秦,毛笔的运用确立了国画的形式,也确立了笔墨造型的形式,线条成为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加入、画论的产生,直接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笔墨的内涵也有了质的飞跃,绘画讲究“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笔墨的独立审美意义还处于萌芽阶段。唐、五代十七,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和荆浩的《笔法记》都对形、气韵、意境作了论述,并认为“形似”与“气韵”的获得依赖于笔墨。其中“书画同源”的观念更是对后世中国画的笔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理学盛行,绘画强调写实,并首次提出人品与气韵的关系,使中国画向文人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继承唐代写生观念强调“师造化”,题材涉及广泛,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表现各种题材的笔墨技法,从郭熙的《林泉高致》可知中国画笔墨技法的基础基本完成,笔墨的基础理论也基本奠定。元朝,汉人地位下降,文人士大夫灰心于政治,借书画以抒发个人情感。绘画的目的及主旨在于“自娱”、“不求形似”等。扩大了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弱化其在造型上的作用。另外书法的各种用笔技巧也被广泛运用于绘画中,至此绘画主流由写实向写意转变。明代受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的影响,笔墨的抽象审美价值进一步发展,大写意绘画的出现,笔墨的提炼达到新的高度,达到笔简意足的境界。清代,画家秉承复古传统,在传统笔墨基础上演绎出自我面貌。近现代随着国门被打开,“中西融合”的影响下,绘画流派纷呈,笔墨技法也空前繁荣。

3 中国画笔墨的重要意义

(1)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精神传统。魏晋南北朝之后开始出现专业画家,绘画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媒介。哲学思想的产生影响了绘画的精神实质,笔墨成了程式符号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成为承载精神文明的载体,至此中国绘画艺术具有了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审美风格。唐宋文人开始进入绘画领域,绘画主张诗画相融及抒发个性、表现自我为主。因此,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文人性、写意性、诗性。文化基础、古诗词的修养和笔墨常识等成为进入中国画领域的基础。笔墨则成为画家心胸、气度、性格的反映,以及画家文化积累和知识功底的体现。同时,笔墨还承载着画家本人的情感、才情和修养,对于每个画家来说,“笔墨”会伴随着他的认识而提高,由幼稚走向成熟,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由模仿到抒发自己的心意。因此,笔墨就有了拟人化的象征,是情感、才情的符号化象征,这点在文人画领域尤为突出。

书法与绘画的结合是传统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一大特点,作画时以笔法融入绘画中,不仅渗透着深厚的书法韵味,而且显示出纯熟的笔墨功力。例如,宋代米芾的“墨戏”;清代郑板桥用篆隶笔法写兰竹;现代的吴昌硕用大篆画梅等。书画的结合,使得笔墨关系的理解上要求画家要有较好的文、史、哲基础。综合的文化素养不够高,那么画面形象的塑造就会不够活,没有办法在寥寥几笔中呈现万物之灵性。另一方面,文人画重写意性,以笔墨情趣传达画家的主观意念。如倪瓒,他通过精炼的笔墨营造出静柔、疏远、淡泊等审美意境,给人一种冷寂的感受。随着发展,笔墨自身的审美价值在文人画中确立,随着认识和理解的深入,笔墨本身有了独立价值,有了自身的审美价值。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传统,笔墨承载着画家本人的思想、气质、学养、情感等各方面的精神内涵。

(2)笔墨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母体语言。在20世纪90年代,吴冠中先生写过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笔墨等于零》。同年,万青力先生撰文《无笔无墨等于零》对其进行反驳。万青力先生认为“笔墨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画家本人”。这场争论引发中国画界、理论界对“笔墨”的关注,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笔墨的重要性的重视。自唐代王维创立破墨山水,继张芝、王洽又创泼墨画法以来,墨的运用被提到重要的地位。而墨依笔存,“笔”和“墨”是分不开的。沈宗骞说过,“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充分说明了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笔墨功力的体现,其中线的运用尤为突出。线条是中国画的筋骨,线条不美,画面再美,也等同于高楼大厦是由破砖烂瓦砌成,是绝对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线条不是单纯的点的延伸、物象表象的概括,它的变化能传递画家心中的情绪。线条产生于笔法,继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象征。形式多种多样的线条也成为绘画表现的突出手段。例如,五代荆浩的笔法六要;明代李先開的六种笔法;现代黄宾虹的五种笔法及七种墨法等。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无线者非画也”。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作为造型基础的线,在中国画中一直沿用、发展、提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通过线条的虚实、疏密、粗细等无穷的变化表现出笔墨形式的节奏、韵律感和笔墨情趣的艺术境界。笔法所产生的线条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千变万化的“形”,而墨是通过笔的行走产生“韵”,一个成功的画家既要能在笔墨中体现出笔法,又要能呈现出多彩的墨色,通过墨色层次感的变化,展现一个墨色淋漓趣味无穷的水墨世界,从而使得中国画有了生命。

因此,中国绘画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舍笔墨而何也?画家笔下形象的生动、灵性,乃至于气韵的生成都是以笔墨为基础,笔墨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母体语言。

(3)笔墨是中国画筋、肉、骨、气、血统一。先秦绘画中的笔墨还没有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真正把用笔用墨提到重要地位的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绘画中以气、骨为依据,骨气是一个人品格、涵养,甚至生命的凝聚。因此,笔墨的运用也跟画家本人的气节、风骨、人品联系在一起,人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绘画作品的优劣。一个不刚正的人下笔就没有骨法,人品有问题笔墨也就不正。中国传统绘画重人品、重修养、重节操,并影响着之后的中国绘画。因此,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的说法。五代荆浩说过“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清代沈宗骞也有阐述:“意在笔先,趣以笔传,则笔乃作画之骨干也。骨具则经络可连,骨立则血肉可附。”把笔墨谓之人,没有血、肉、筋、骨、气的画作就像没有灵魂空剩一副皮囊的人,没有深度,不经推敲,呆板而无灵秀之气。中国画家多寿,是因为自然灵气的孕养。气不断则笔不困、墨不涩,安详而自得。而躁动不安者,无法凝神静气,也不会甘于寂寞,安于贫困,不计较荣辱得失,那么他的笔墨就没有精、气、神,没有“筋骨”的笔墨是飘的、虚的,毫无表现力的。所以笔墨是中国画的筋骨,是中国画的气血。只有筋、肉、骨、气、血的统一才能绘制出一幅有“灵魂”的画作,从而打动别人、影响深远。

(4)笔墨是中国画中自然万物灵性之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现。中国传统绘画的优劣体现在气韵和意境的营造上,而笔墨除了是画家的语言,同时也是表现意境和气韵的技术手段。清代恽南田说过“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黄宾虹的《六法感言》中也精辟的论述道“何谓气韵?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呈露”。笔墨的好坏除了“形而下”的技巧性东西外,还包含“形而上”的道,精神范畴内的趣味性的东西。画面是通过“形而下”的用笔、用墨、结体组合等的处理,呈现“形而上”的意境内涵。这其中的“道”与“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一幅作品感人与否,取决于意境内涵的营造和传达,意境和气韵的营造就要求画家必须要有相应的笔墨语言,通过特有的笔墨形式语言呈现自然万物之灵性。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要求笔墨中“形而下”的技巧性笔法不能板、克、结。这就要求画家要熟悉了毛笔的性能,笔法、墨法的运用,这样画家才能在绘画作品的创作中把笔墨的重要性发挥出来。如果不能把笔墨技巧发挥到得心应手、淋漓尽致的就无法体现物象情态形象的生动精妙,同时也无法通过笔墨语言抒发个人主观意趣,营造画面意境。例如,李可染先生说的“由于笔墨功力差,往往是画面软弱,降低了中国画的特色……减少了逼人感人的艺术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绘画中气韵和意境的体现主要来自于笔墨,笔墨神秀者,无柔弱死板、刻画之神态,能得山川之灵气、万物之生机,寥寥数笔,便能为物传神达意。

4 结语

中国绘画是世界上文化、思想、情感含量最大的画种,它不单是纯粹的艺术技巧表现,更是修养、人格、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画的发展、进化都离不开笔墨,我们应该意识到笔墨的重要性,而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笔墨又不随时代的二者结合”。只有在继承和发展的结合下我们才能掌握笔墨的超强表现力,用笔墨开创自己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聿东.国画艺术[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形神与笔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 傅抱石,山谷.傅抱石谈中国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4] 胡东放.中国画黑白体系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6] 肖蓝.概论中国画审美与笔墨的演变流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16-18.

作者简介:梁凤银(1987—),女,广东惠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重要意义笔墨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笔墨童年
挖掘习题的内涵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