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高校公共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015-05-30 02:29:58张晓红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

摘 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承担高校学生整体艺术素质培养的重任,其课程资源应与时代、区域发展紧密结合。陕北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建设在国家标准基础上,着力于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进而创新深化教学形式,形成极具特色魅力的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陕北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体现高校整体的艺术素养水平,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形式需隨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并与课程资源开发互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传承人文精神的、提高艺术素养的动态课程教育运行体系。

1 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高校美术教育自教育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后逐步制度化,自身制度的不断优化和更新使高校公共美术教育逐渐充分发挥了自身独特性,对高校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公共美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通识基础教育组成,其教育评价与就业和深造并未产生社会性的广泛联系,导致目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其课程内容通常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美术简史的简单讲述,课程教学形式多以图片结合文字,进行课内灌输式授课,课程教学情境单一、课程内容单一枯燥、应用实践性和互动性不足,未能在当今以艺术素养为基本人才素质构成的国际化语境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目前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匮乏现状,陕北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则逐步展开课程资源创新式开发,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情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极具普适性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高校公共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2 陕北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方法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主要从三方面:课程内容、课程情境、课程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为主体,课程情境为手段,教学形式为方法,共同形成陕北高校公共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运行体系。

(1)陕北民间美术为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点。陕北是陕西省北部,因其极为独特的人文特色凝结形成独特专有区域,是人文角度形成的区域名词。其历史悠久,从商开始一直以多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形式发展到明清。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黄土、沙碛地理特色共同形成独特的区域艺术风格。具有中原美术与游牧美术的交融性艺术特点,形成极为丰富的民间美术种类。例如,陕北剪纸、布贴、农民画、泥塑、刺绣等。陕北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内容应以陕北丰沛的民间美术种类为资源开发点,进行内容的更新和融入。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的要求是以美术史或经典美术类别为教学主线,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可将区域民间美术作为类别特色融入美术史和经典美术类别的讲述和传授中。例如,陕北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其公共美术课程中开设陕北剪纸欣赏实践课和农民画欣赏实践课。课程内容以欣赏为主导,将陕北民间美术的风格魅力以经典作品为实例进行直观的讲述,并进行课堂作业的交流与实践。例如,剪纸中的“抓髻娃娃”造型,表现了陕北饱满简练的艺术造型风格和吉祥质朴的艺术气质,在欣赏其民间美术魅力时能与汉代洗练的艺术造型和尚巫好福的艺术思想相联系,活化美术史的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美术史风格的印象,并理解美术史中的艺术风格如何应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再如,陕北流行的“坐帐花”喜花造型,有牡丹、龙凤、人物、古钱、石榴和桃,造型夸张简练,其寓意了生活美满、新娘新郎和谐、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将这些生动活泼的美术形象融入公共美术课程内容中,不仅体现了陕北区域特色,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本地风情风俗、传承本地传统人文精神,更能活化美术史,活跃美术课堂,达到高效率课堂的高质量效果。

(2)结合地域特色创新课程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素质教育以来常用的教学革新形式之一,讲究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动起来,实现情境还原、实践动手式的教学课堂形式。而在陕北高校公共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中,改革创新情境式教学,侧重于课程、课堂的情境变换和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课程情境的资源开发可分为两方面:

首先是利用地域特色间接情境的变更。间接情境即人为地将陕北地域美术特色进行汇总、梳理和展示,主要表现为博物馆、民俗馆和艺术馆。将高校公共美术课堂从校内挪到校外,以高校所在区域的博物馆、民俗馆、艺术馆等地为课程地址,拓展公共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发展点。陕北民俗馆极多,如在延安、横山、米脂等地都有民俗馆,馆内集中展出陕北民间艺术种类,并有互动活动和专题讲座;陕北历史悠久,各市的博物馆和文艺中心中陈列有各地考古挖掘出的文物艺术品,可近距离欣赏观摩,将美术史生动化;艺术馆中则侧重将传统艺术与时尚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的时代力量和独特魅力。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将课堂环境变换为这些地方,不仅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情、寓教于境,让学生在各类博物馆、民俗馆、艺术馆的独特艺术氛围中体会到美术的特色与魅力,将传统的课程授课以教师灌输为主转变为学生体验为主,在独特的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受到美术的熏陶和知识的汲取。

其次是原态情境变更,即将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情境变更到传统美术环境中。原态情境主要形式有传统作坊、石窟壁画或传统建筑。将高校公共美术课堂挪至这些具有原态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美术真迹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其美术魅力、感悟美术的细节之美、风格之美,不仅传承地域人文精神,更能实现高校公共美术培养目标中实践型应用型的要求,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美术作品特点、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感,从而提升整体的综合美术素养。例如,陕北的铜川、延安和榆林都有不同规模的石窟群,从横山县、安寨县、吴旗县等处的石窟开始按朝代有北魏、西魏、隋唐等不同时代的石窟雕塑,将美术史中枯燥的雕塑描述活泼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眼中,形成直观有力的美术素质培养。例如,在榆林石窟和寺庙中保留有丰富的佛教人物雕塑,美院的学生亦进行长期实践课,对传统人物雕塑进行临摹复制,而高校公共美术课堂则将是课程情境放置于石窟和寺庙之中,以欣赏评价为主,进行艺术的直观赏析和熏陶,获取美术的感染力。

(3)民间艺术家互动交流创新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创新是课程资源开发落到实处的必然途径,陕北高校公共美术教学在将民间美术融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更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创新形式。“走出去”包括上节论述的课程情境的变换创新,也包含了学生进行外出实践观摩教学的课程资源形式开发;“请进来”则是将校外的相关艺术家请进高校校园。例如,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家李凤英,其作品不仅多次作为国家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领导,更肩负了传承地域民间艺术的责任,频繁进行艺术作坊和高校教学的交流活动,将陕北剪纸艺术带入高校。民间艺术家走入高校公共美术课,让学生与民间美术的创作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将公共美术课堂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的模式转换为民间艺术家的专题讲座、民间艺术家的现场制作,融合了高校公共美术通识教育和地域民间美术资源力量,推动深化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是陕北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特色之一,具有普适性价值和实践应用意义。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9—),女,辽宁人,美术学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
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农村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策略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41期)2016-11-28 06:11:40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22:07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7: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