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015-05-30 09:44张岚朱勇健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张岚 朱勇健

摘 要:自2002年文化部启动“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情持续高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本文尝试以苏州御窑金砖为例,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些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苏州御窑金砖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同时强调:“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1]通过立法创新,借以科学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方式,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可持续良性循环。

苏州御窑金砖历史源远流长,自明清以来,就受到历代帝王的器重,为皇家御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有所描述:“又细料方砖以砌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这里所指即御窑金砖。御窑金砖生产周期长达一年,用料讲究,烧造技艺精细独到,历经二十八道工序才能制作而成。成品方砖颗粒细密、质地坚实、硬度极高,“敲之有声、断之无孔”,[2]有金属之特性,故名“金砖”。从明代永乐年间起,就成为紫禁城等皇家建筑宫殿室内铺地的唯一用砖。2006年5月,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苏州御窑金砖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御窑金砖的生产厂家仅剩苏州相城区御窑砖瓦厂一家,但是御窑金砖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产品光润耐磨、愈擦愈亮、品质极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地的寺庙、园林、陵祠等古建筑修缮时都会慕名前来订购,此外御窑金砖还远销国外。例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和惜春园方亭、加拿大温哥华逸园芙蓉榭和水廊、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都选用了御窑金砖,御窑砖瓦厂的年均产值达到约600万元。因此,可以说苏州御窑金砖的行业态势良好,销售市场也不错。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御窑金砖却面临着三大挑战:

(1)技艺传承所面临的断层。现在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作,二十八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不达,则前功尽弃。因此,无论是练泥、制坯,还是烧窑,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多年的实战经验。目前,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梅泉年事已高,金砖技艺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危机;而具体的操作工作都是较重的体力活,工作脏、累、苦,目前社会上愿意从事该行业的年轻力壮操作人员很少,从业人员也后继乏人。

(2)原材料所面临的危机。特需原材料的供应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赖以生存的基础。苏州御窑金砖用料就极其讲究,一定要取苏州相城区陆慕御窑村附近湖畔土质细腻、黏性强的优质老黄泥,泥土干黄作金银色,方能制作出上品金砖。近年来,随着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陆慕御窑村也渐渐被高楼大厦所淹没,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御窑金砖制作所必需的老黄泥将面临资源短缺的危机,该项技艺的传承也将陷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况。

(3)技艺相关資料的缺失。苏州御窑金砖自1413年始,至今已有600余年,因为与其发展的鼎盛时期相隔久远,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很大欠缺,特别是技艺相关的资料记载如明工部侍郎张问之著有的《造砖图说》等早已绝迹,珍贵实物和文字资料的缺失阻碍了该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近代以来,苏州御窑金砖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也很有限,这也会对该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如上所述,这些问题都是苏州御窑金砖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类似问题也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尤其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推进苏州御窑金砖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更是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2 以技艺传承为基础,推进苏州御窑金砖的保护与发展

(1)苏州御窑金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通过“人”的传承使之在群体、区域或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推进苏州御窑金砖的传承,首先,应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据了解,近年来,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项目下达保护专项资金累计达60万元,苏州市也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中对该项目进行了相应配套资金扶持,这些专项资金的扶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是如何组织、协调,抓好资金的落实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这就需要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与项目保护单位御窑砖瓦厂共同探讨建立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其次,要注重苏州御窑金砖技艺人才队伍的建设,吸收更多年轻人加入御窑金砖制作技艺队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将他们培养成精通御窑金砖制作全套工艺(包括选泥、练泥、制坯、烧窑、窨水等)的专业人才。再次,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展示,鼓励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据了解,早在2011年,当地政府已在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建立“御窑工坊”展示区。“御窑工坊”除了图片和实物展示外,还有按比例缩小的半剖面古窑和8道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工序的雕塑群,全面展示了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历史文化、生产技艺、传承情况等。此外,2013年,御窑砖瓦厂在其厂内建立了约100多平方米的御窑金砖陈列室,分为室内和室外,室内陈列室将该厂收集的明清古金砖和近年来生产的产品进行展示,室外陈列室以活态的形式展示,呈现的是一个缩小版的苏式小花园。接下来,笔者认为应以御窑工坊和御窑砖瓦厂为载体,将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定期开展“御窑文化进校园、进家庭”等相关活动,让普通群众和在校学生能有机会认识和了解苏州御窑金砖文化。

(2)苏州御窑金砖的创新与发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既要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坚持民间手工艺的传统内涵。苏州御窑金砖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其核心技艺可持续地传承下去,才能长久生存。一方面,要继续把大量国内外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修缮以及高档仿古建筑的兴建,所需要的细料方砖作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核心技艺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活态载体。但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产品研发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做一些创新。例如,根据御窑金砖厚度大、吸水性强的特点,可以开发一些画好田字格的练字金砖,学童可用毛笔蘸了清水在金砖上临帖,写完等水迹干后再写,反复利用,既环保又实用。也可以鼓励风韵儒雅的文人将简约古朴的金砖置于居所,架作方几下棋、饮茶,或列坐数人,展玩书画等,将古朴典雅的御窑金砖融入生活意趣中等等。

3 以政策保护为基础,确保苏州御窑金砖的原材料供应

2014年1月1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针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需原材料缺乏问题,该条例明确指出“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切相关的珍稀矿产、动物、植物等天然原材料的保护。”[3]此前,苏州御窑砖瓦厂在搬迁至新址后租赁了一个14.28亩的鱼塘,清塘后用来储存御窑村盖建高楼大厦时挖掘出来的老黄泥。但是,此举还不能完全解决将来原材料短缺的危机。因此,接下来,如何落实《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苏州御窑金砖所需特用泥资源保护与使用机制成为关键。

4 以资料挖掘为基础,构建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体系

苏州御窑金砖缘起于明永乐帝的南都北迁,御窑金砖的烧造历史,与明清北京皇家建筑的兴建和修缮几乎完全同步。因此,一部御窑古金砖的烧造史,几乎就是一部明清王朝的兴亡史。苏州御窑金砖蕴含的不仅仅是江南的温土润水和精工细作,更是明清王朝和中国历史六百年的荣辱和兴衰的印记。因此,挖掘和整理苏州御窑金砖的相关资料,不仅是该项技艺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国明清文化历史的需要。

构建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苏州御窑金砖技艺数据库,全面收集、整理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工艺流程、代表作品、传承人、传承基地等档案资料数据(包括录音、录像、图片、文字记录等)。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收购明清古金砖,因为古金砖的铭文同样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明清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珍贵资料。三是聘请专门研究明清历史文化学者、工艺专家和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对金砖文化和古代制作金砖的技艺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通过普查、收集、考证,理清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

苏州御窑金砖应严格按照《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传承的关系。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坚持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保护传承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原则,在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进一步完善苏州御窑金砖的文化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机制,通过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实现苏州御窑金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S]. 2005.

[2] 明实录[M].

[3]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S]. 2014.

[4] 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

[5] 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6] 谷继建.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向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

[7] 王文章.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8] 鄒启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岚,女,硕士,中级,2007年6月毕业于苏州大学,2007年7月考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今,现担任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兼综合科科长,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非遗保护。

朱勇健,男,本科,中级,现就职于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研究方向:计算机,非遗保护。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