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灵慧
摘 要:早在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时,他就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抗争、解放战争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时期,在马克思群众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群众路线;自邓小平组织全国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但坚持了马克思重视人民群众的观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还有所创新和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路线;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03-02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我国被列强侵略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抗争史、探索史,也是一部证明群众伟大力量的实践史。
鸦片战争掀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从此各路爱国有识之士开始了救国图存的努力,但我们知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了、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也失败了,这种种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上述尝试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制定的纲领或路线没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义,没能调动起人民起来反抗的最大积极性。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系列战争过程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但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就如古话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得到了人民大众的心,谁就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而成为历史的弄潮儿,本文将在概述马克思、毛泽东两位伟人群众观的基础上,论述邓小平对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一样,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尤其突出了人在历史活动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形成的过程就是人民大众生活、发展、创造的过程,因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劳动的主体就是人民大众,他们生产社会物质财富——解决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并为人类进行宗教、艺术、政治等活动提供基础;他们还生产社会精神财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还有,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人民大众会拿起手中的武器进行反抗,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历史车轮向前滚动。
二、毛泽东: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马克思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个基础上,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只不过毛泽东更加直截了当、更加强烈地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作用,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源于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经过遵义会议的讨论研究,到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已经基本成熟,毛泽东把群众思想及其路线简单明了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做任何事情的根本出发点、根本目的、根本准则,“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所有工作的动力、方法和技巧,“从群众中来”,行动得要有理论的指导,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行动更加需要科学的理论,而“从群众中来”告诉了我们指导行动的正确理论的来源,“到群众中去”指的是来源于群众的方法、意见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后,再拿到群众中去推广,让正确的理论被更加多的群众所掌握,以期取得更大的效益和规模。
除了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外,毛泽东还提出过“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等群众观点。
三、邓小平: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来源,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
早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中,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就提出了那时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思想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指出,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民群众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站出来解放自己,在深刻地理解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这层内涵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把握党对人民大众在指导方针、前进方向的正确领导,把握党对人民大众悉心帮助和扶持这个好的环境,自己动手,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我们党也必须时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走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即党对人民群众是进行领导了,但领导的思路、方向对不对,能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还得接受实践的检查,接受群众的意见,正确的我们就坚持并发扬,不合适的我们就得立即放弃并寻找正确的思路。这与毛泽东当初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内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继承。
邓小平不但继承了马克思重视人的观点、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并且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还有所发展。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升华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扩展了群众路线的范畴,指出与群众心连心、同甘共苦是我们战胜任何困难的法宝。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强调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他说,“回忆往事,苦甜相连,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度过?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起苦,我们的历史经验是,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1]217艰难困苦现真情,每次危难当头之时,我们党、我们的改革、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继续进行,正是因为我们与群众密切相连,我们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不仅仅是邓小平的心声,更体现在他的治国方针中,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每位党员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在1980年12月颁出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邓小平强调要与群众形成“鱼儿离不开水,苗儿离不开秧”的生死相依关系,当国家建设取得成绩时,我们要记得跟群众分享我们的喜悦;当国家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欺骗、隐瞒真情,得把实际情况告诉群众,心连心共同克服困难赢取好的局面。他一再强调“我们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1]228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意义深远,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政治上,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特别是对毛泽东的肯定,肯定毛泽东对党、对人民、对我们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利于我们党优秀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邓小平不止一次地提出,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我们中国还得在黑暗中奋斗许多年,没有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建设思想,我们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独立、也不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长期的稳定。正因为前辈打下了良好的、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才能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翻了美帝国主义颠覆我国新建立的政权的图谋,为我国赢得了稳定的发展局面,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采取民主集中制,在政治上使人民当家做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这些,都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
经济上,自邓小平组织全国工作以来,正因为他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经济的腾飞不仅震惊了国人也震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提升了全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给予了人民群众走上生活富裕的道路,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則》一文中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228毛泽东曾经设想我国人民都过上一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今天,在改革开放这股春风的影响下,我国人民过上的生活早已经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文化上,由于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取得全面繁荣的发展,提升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境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现在广受评议的中国大妈广场舞,这件事从一个方面就反映出我国广大人民对提升文化生活、陶冶自己情操的需求,在以前,别说是大妈,就算是文化水平再高的人,在国内举行歌舞比赛都是受到监督的,而现在,广场舞的爱好者不仅是中国大妈,还有大爷乃至发展为全国各个年龄阶段都爱好的运动,那婀娜的舞姿、飞扬的笑脸,是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