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汝好
摘 要:自从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读书能改变命运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学生在实现个人发展的道路遭遇挫折越来越明显。首先从挫折及挫折教育概念入手,讨论大学生挫折教育意义有哪些,从而探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261-02
一
挫折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失败、失利[1]。在《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2]。在现代心理学的解释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地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3]。行为科学进一步指明,挫折是当事人的一种主观感受[4]。在本论文中,根据现代心理学原理,将挫折定义为: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受到干扰阻碍或阻碍,导致本人动机不能得到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烦躁、焦虑、气愤等不良情绪体验。因此可见,个体是否受挫,受挫折的程度,当然也视人而异,就要看其动机、期待和结果是否有差距,其受挫折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或恰恰相反。路易迪蒙在《论个人主义》中提出,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挫折,有意识地防御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固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乐观,淡然地面对自身的遭遇,从而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5]。邓建生认为挫折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挫折,善处挫折,增强心理自控力,以及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的教育性活动[6]。本论文中,挫折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教育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依托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与机制,向人们展示人类社会活动中的挫折因素,意旨在培养大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7]。可见挫折教育对大学生当前就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挫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在1995年列入《意见》第九条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2005年《意见》又指出要传授挫折的能力,珍惜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8]。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开发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中,挫折教育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废品就是危险品,不是合格大学生,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只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抗挫折能力,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就真正地落实了。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善处挫折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也可以这么说,一般善处挫折的人及心理素质一定很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能善处挫折。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就是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所以挫折教育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必然要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健全大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在年龄上恰逢心里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没有完全成熟这一特殊时期。很多人在大学之前过着一帆风顺的日子。承受挫折能力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挫折教育对大学生来讲,能够实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怎么样认识自己呢?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缺点,清楚认识理想的超我与现实的本我之间的区别。一个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那么他的成熟度就越高,具备成熟人格的人,不会自我贬低,也不妄自菲薄。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人际关系交往障碍或者人际关系摩擦。这是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力,保持宽容豁达的态度,富有同情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方能给予他人更多宽容和理解。才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在学校,与同学或老师和睦相处;走向社会,就能和同事朋友相处融洽。
3.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当今社会,随着机器的运转,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给人们带来各种各类风险也越来越大。人们面临各种压力愈来愈强。这时期变化最大的是人们的心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坚定的人生信仰,面对一系列心理、生理、社会问题时,心理冲突频繁发生,社会不断地发展要求我国高校大学生不仅在思想、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适应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而且还要适应生存问题。由于许多大学生还没有具备应有的生存适应能力,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个体是不断追求自身的需要发展,需要挫折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由于挫折造成的學生在情绪、人格、人际关系等反面问题,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9]。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从而更好地生存,从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孙振耀先生在退休感言中写得很好,他说:“人总是有低声下气的时候,这些时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因为大家都会碰到挫折,而大多数人过不了这个门槛,你能过,你就成功了,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满怀信心地去等待,相信,生活不会放弃你,机会总会来的,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10]。由此得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否则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面对挫折,走出挫折。
1.一个人只要正确地对待挫折,不为挫折压倒,并从中吸取教训,在挫折中成长,就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教育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充分认识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学会辩证地认识挫折。在现实生活中,就像古人云:“人之逆境,十之八九”那样,遭遇挫折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1]。我国高校学生遭遇的挫折,无疑是由两大因素造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面对挫折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既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另一面,如果只消极地看待挫折,显然是不对的。大学生更应该看待挫折有其存在合理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病根在哪里,对症下药,变挫折为成功的垫脚石。事实证明,个体是否受到挫折的打击,关键在于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接受大的挫折,就要在挫折中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清醒的认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奥斯特洛夫基说:“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2.学会采取积极的方式释放挫折。大学生应该为了提高自助能力,需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改变策略、补偿法等都是舒缓紧张情绪,平衡挫折压力的有效方法。人生一世,必须立志,大学生树立大志向和制定目标应该注意客观环境的变化,适当制定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珠海巨人集团老总史玉柱在《对话》栏目对创业挫折教训给我们一些启示:就是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只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中的事情,且只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自己最有优势,最有把握的那一种事[12]。当面临高的障碍无法克服时,可以改变前进的方向。比如有时情感受到挫折时会出现伤人伤己的想法,这时应当努力学习,做最优秀的自己减轻伤痛。遭遇挫折,学会总结经验,所谓“吃一顿,长一智”,把失败变成成功之母。挫折给人带来不仅是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还带来明显的生理症状。大学生学会放松调节自己,找人倾诉。倾诉是完全说出心里的话,他使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向别人表达的宣泄方法。也可以听听音乐,看看伟人传,众所周知,音乐尤其是轻音乐对人的精神有很强的改善作用,书中的伟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则可以给予人战胜灵感和勇气。
3.开展社会实践,强化抗挫折能力。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毕业后大学生都要踏入社会。与他们的父辈祖辈相比,当代大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今天的繁荣富强的祖国,大学生能否把老一辈开创的事业,能否继续下去,继往开来,就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努力了,因此,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企业等真实环境中去学习,对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提高抗挫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其生活经历曲折,社会经验丰富,更能正确认识挫折,战胜挫折,在挫折中前进。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与生活层面息息相关的情绪智商是影响人快乐成功因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磨炼,在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让他们真正地做到独立、自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商务印书馆,1996:220.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696.
[3]杨国枢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5.
[4]麦克雷戈.行为科学与管理[M].许是祥译,台北:台北出版社,1973:78.
[5]亚伯·艾里斯,凯瑟琳·麦克莱瑞.理情行为治疗[M].刘小著,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70.
[6]邓建生.挫折教育:高校德育的题中要义[J].江苏高教,1998(3):22.
[7]楊占山,姚俊.挫折教育—一个新的德育课题[J].教育科学,1995(2):20.
[8]赵建平,叶华松.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0(6):32.
[9]许傲雪.大学生生存训练的挫折教育价值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7):72.
[10]曹喜燕.当下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1.
[12]文援朝.挫折与大学生成才[J].现代大学教育,20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