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阅读能力。就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意见。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培养途径
学生在小学阶段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较强,若此时就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打下坚实基础,更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轻松。因此,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为了能够使学生今后的学习更加顺利,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时间阅读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巩固不断探索新的阅读知识才能达到。学生在小学时期,智力、思维能力、想象力都是优于常人的,此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逐渐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更加轻松,学习语文知识更加容易。
二、小學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充满阅读氛围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的方式,将阅读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词句张贴在教室四周,或利用教师的某一角落作为阅读图书角,让学生能够阅读到中外著名的书籍。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注重的一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1)悬念设置。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因而没有阅读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小学语文课本中《海燕》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提出问题,如学生有没有见过海燕?海燕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文章的兴趣。(2)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情境创设。例如在讲授《海燕》一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描述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3.重视阅读的预习复习
学生在第一遍阅读过程中往往不能立即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因此预习复习就成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关键。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家先行预习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先行阅读过课文,教师只需让学生在课堂快速阅读后将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就能够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布置与课文有关的复习作业,如摘录本文优美词句或思考文章的含义,写心得体会等。
4.加大阅读语句的训练
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语句组成的,学生通过对词句的深刻理解,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将无法理解的词句或优美的词句用笔画出来,再由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多从其他书籍上收集优美的词句,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知识。
5.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将阅读方法分为:读准、读通、读懂,让学生逐渐掌握这种阅读方式,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读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认识阅读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读通要求学生能够将整篇文章读通顺,读懂要求学生能够在读完整篇文章后,理解文章的大意。
6.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告诉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学生阅读时,教师应做好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学生阅读期间发现一些不理解的语句,应教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以便之后能够查阅理解。另外,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坚持,因此,教师应当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有积极阅读的心理,才能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预习复习的同时,加大语句的训练,并且需要教师做好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170-172.
[2]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3]李文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