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合与意合对比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5-05-30 11:48张坤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教学启示

【摘要】本文从英汉对比中的形合与意合出发,在对形合与意合的对比分析中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上和思维上的不同,给出了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指出英语的学习在关注语言形式的同时,也应该涉及文化和思维上的内容,并提出了对英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形合 意合 英汉对比 教学启示

一、引言

英汉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教师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合与意合作为英汉对比研究中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成为许多学者讨论研究的课题。

二、形合与意合对比及启示

“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尽管形合句与意合句并存于英汉语言之中,但总的来说,英语形合重于意合,汉语则反之。英语强调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以形显义,词语或语句之间多采用关联词,通过词语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语言内部逻辑,如词缀变化,各种词的性、数、格、时、体和人称变化等。而汉语注重以神统形,形合手段较英语少得多,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靠逻辑纽带,语序或反复、排比、对偶等来实现语义连贯,形式结构灵活简洁。基于英语和汉语各自显著的特征,许多学者提出在英译汉时采用意合法,即删减关联词,在汉译英时要采用形合法,即增加关联词。比较下面的句子:

例1: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例2: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例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例4:玩火自焚。

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

可以看到,例1中if作为连接标记词,翻译成汉语时将其省略更显得体。例2中汉语译文采用对偶的形式,很好诠释while的同时,又使得汉语味十足。例3和例4中汉语句子隐含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译成英语时需要将隐含信息翻译或复原出来,使之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如果将其隐含的关联成分增补进去,其形式链接应是:(若)知彼(又)知己,(则)(虽)百战(而)不殆;玩火(者)(将)自焚。相应地,用来表达这些关联成分的词语也应该添加上去,如if,as well as,whoever,will等。通过讲解形合与意合,将一些翻译技巧适时传授给学生,便可以成为日常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思维特征主要区别性特征之一。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西方的哲学崇尚形式论证,注重分析和实证,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他相信,一切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都是三段论式的。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英语国家沿袭上述思维模式,在文字表述时要求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前后呼应,严密规范,倚赖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不同于西方一脉相承的,繁复严谨的推演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观,讲究“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种整体观念。中国哲学也讲究悟性,要人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事物,悟出其中的内在关系。因此,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作用于语言的结果是汉语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而重语感,重变通,句子结构灵活,组合自由,少见逻辑关系词,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意义、句子之间隐含的关系等。

三、结束语

当然,英汉对比涉及很多方面,上面只是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作了肤浅的探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对比分析,勤思考,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异同点,提高对英语的理解。

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语言除了是一种工具外,其实还是一种知识,一种文化,不同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多一点语言、思维、文化对比的学习,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他们对语言的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蒋亮.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大学英语.2008(1):56-59.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金兵.英汉互译中主语与主题的转换[J].韶关学院学报.2006 (1):123-126.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王文娟.试论.天净沙·秋思.英译的形合[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62-65.

作者简介:张坤,男,(1984-),山西吕梁人,中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教学启示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