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2016-04-21 14:06魏晓瑜
求知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汉语国际教育

魏晓瑜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虽然是个年轻的学科,但发展迅速,拥有广阔的前景。在教学中进行英汉词汇的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汉语教师更深层次地与留学生交流,从而避免因词汇选用不当而造成失误。因此词汇的对比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英汉对比;汉语国际教育;词汇语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7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也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可追溯到1950年,当年7月成立了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直今对外汉语教育已有60多年发展史。尽管中途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中断发展,但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飞速进步,外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许多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一股“汉语热”席卷全球。

二、留学生关于词汇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学生学习汉语要突破的三大难关便是语音、词汇、语法。作为汉语构成三要素之一的词汇,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窥见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变化,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词汇学习,留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人遣词造句的技巧,也必须了解到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对词义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学习词汇的关键。受到学生目的语文化的迁移作用,中外词汇在一定的使用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不慎使用了不恰当的词汇,就会导致教学冲突或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科学的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取得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从词汇语用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词汇,从而实现文化和情感上的交流。

三、英汉委婉词汇对比

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由来已久,其目的是避免引起交际双方的不愉快、误解或尴尬,遇到类似情况时,人们会使用一些模糊或者迂回曲折的话语来代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当遇到个别特殊情况时,恰当地运用委婉语进行替换交际很有必要,更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下试举几例加以证明。

1.关于死亡的委婉词汇

中国人在描述死亡时由于受到历史和心理因素的多重影响,会借用其他词汇来避讳“死亡”。据统计,汉语里关于死亡的委婉词汇达300多种,如从封建等级角度描述,可把皇帝“死亡”委婉地形容为“驾崩”“殡天”“薨”“大行”等;从宗教角度描述可形容为“羽化”“蝉蜕”“骑鹤”(道教)“涅槃”“圆寂”“归寂”“灭度”(佛教);从死亡价值角度划分可分为“就义”“牺牲”“捐躯”“殉难”“成仁”等;从死亡方式划分可分为“寿终正寝”(正常死亡)、“山高水低”(意外死亡)、“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葬身鱼腹”(溺水而亡)等。在汉语里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便有如此之多,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求学生都能掌握,仅对个别常用的用法进行教学即可,如“王老师昨日因病去世/离世/远去”等。相反地,中文教师也要适当地了解学生所处文化下的表达方式。依然以“死亡”为例。西方人相信人死后会飞升天堂或长眠于世。如从宗教上划分可形容为“to be called”(被召唤到上帝那里)、“to depart”(离去)、“to sup with Pluto”(与冥王共进晚餐)等。从其他角度划分也有很多表达,此处不再赘述,教学中也没必要细致到根据学生的国家、宗教、文化等层面选择词汇,运用一些通用的词汇便可,如“someone pass away/ expire/pass on”。

2.关于职业的委婉词汇

在西方,人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称呼很是在意,这一点在如今关于职业的词汇中可见一斑。以下例子可证:“attorney”(本意为代理人,委婉意为律师)、“nightman”(本意为夜间工作的人,委婉意为环卫工人)等。可见西方人不喜欢直呼他们平凡的工作。而在中国,古来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尽管社会发展变化,但封建思想仍多多少少地影响着人们的表达,如“扫大街的”指环卫工人,“讨饭”指乞丐,“搬砖的”指民工,“挑粪工”指农民等,当然也有许多中性或褒义性质的委婉词,如“白衣天使”指护士,“茶博士”指茶馆服务员,“大师”指和尚等。

从以上所列两类委婉词汇可见能否用好委婉语对交际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在表达同样意义的事物时,选择合情合理的词汇会显示出汉语教师的情感与语用技巧。

四、英汉色彩词汇对比

对于中西方人来说,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情感等因素影响,使得同一种颜色具备了不同的意义,从中可反映中外在民族心理、历史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

以下以两例加以证明,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借鉴意义。

1.“天使白”抑或“死亡白”

“白色在英语中表示的是高贵与纯洁,而白色在中国则意味着疾病或死亡。”西方人对于白色有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举行婚礼时,新娘会穿着洁白的婚纱步入教堂。这源自英国的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相反,中国文化里,如古诗“一束白绫舞长天,大唐成败论千年,古今帝王今何在?都为红颜失江山”,诗句里的“白绫”便是指江山的灭亡。

2.“喜庆红”抑或“血腥红”

红色在中国历来被看作是喜庆、欢乐、吉祥的象征,如在过年和结婚的时候,中国大地便成为红色的海洋,可见红色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相比之下,西方人却把红色看成了血腥、恐怖甚至淫秽的象征,“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指红灯区)”均可证。

五、英汉动物词汇对比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因素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某些动物也具有不同的情感,以致影响到对相关的动物词汇的使用。在此简要举两例加以证明。由于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感情不完全相同,英汉语中狗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大多把“狗”这个词用于形容道德败坏之人,如“狗仗人势”“狗腿子”“走狗”“兔死狗烹”等。相反,西方人对狗的感情却很深。英语里形容幸运的人为“lucky dog”,行家里手为“old dog”,快乐之人为“gay dog”、懒散之人为“lazy dog”。由此可见,在选择用词时不仅要考虑字面义,更要深入了解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有关动物词汇时,应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学生文化圈里对该动物的界定,这样从目的语文化出发,更容易使教学工作顺利地开展。

六、英汉词汇差异原因浅析

第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传统农业大国,从远古开始便重视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人民劳动耕作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对应着产生什么样的词汇。如成语“挥金如土”“面如灰土”“灰容土貌”等,均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有关。而在西方,英国是一个岛国,所以词汇多和水有关,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drink like a fish”(豪饮)等。

第二,受宗教思想影响。中国的道教是本土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而佛教的引入并汉化也对传统词汇的表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在某些表达上充满了宗教意味。如上文所举关于“死亡”的例子。而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以“龙”为例,为什么西方人认为它是邪恶的象征?翻开《圣经》得知,西方的古龙和上帝之间原来是水火不容的对头,而上帝在人们心中却是神圣至上的,所以西方人对于龙的印象和中国人是截然相反的。

第三,受词汇“空缺现象”(Lexical gap)影响。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语言按照各自的方式对主客观世界进行不同的分割和特化, 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 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而产生词汇“空缺”现象” 。如表达亲属关系的“叔叔、伯父、舅父、姑父、姨父”,英语只用“uncle”一词便可概括。可见,汉语这几个不同关系的称谓无法在英语里一一对应,在交际中有时会产生不理解的情况,不清楚留学生究竟想表达哪个称呼。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人们对中西词汇的理解,如心理因素、社会习俗、审美心理等。我们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用词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找出其差异的根源,同时要有意识地对比英汉词汇进行学习,尽量理解不同的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减少文化冲突对交际的影响。

七、总结

词汇是人类语言和生活经验最紧密的衔接点。英汉词汇对比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英汉词汇对比,学习者不仅能准确地了解词汇的发音、构词方法、词义、搭配、语体色彩等词汇知识,而且还能提高词汇的提取和产出能力,可谓是学习汉语三要素的重要途径。汉语教师应不断在词汇对比上下功夫,使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郭 洁.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26(4).

[2]刘瑞琴,韩淑芹,张 红.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3]周晓敏.基于文化差异的英汉词汇比较[J].文学界(理论版), 2011,(4):107.

[4]周 爽,杨 清.文化视域下的英汉词汇对比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蔡立颖.跨文化视角英汉词汇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汉语国际教育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日语音差异教学研究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