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6-04-21 13:31王冬梅覃小林
求知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王冬梅++覃小林

摘 要:新媒体以其自身优势,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媒介之一。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需要高校深入探讨与研究。基于此,高校应着眼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打造校园精品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07

新媒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并以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等优势迅速受到大众的青睐。新媒体的应用及其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任务在于理清思路,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此,根据新媒体的特征特点和大学生的需求,深入研究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最主要的群体之一,新媒体在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健康、有益的因素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带来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取得的现有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空间,这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当务之急。

1.培育内容具有时代性,但远离大学生生活

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成为各种思想、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主要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和借鉴新媒体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内容,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依据国家当前的实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凝练而出的。其内容从产生到发展,都以一系列科学理论为依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然而,由于培育内容是国家站在全局的高度所提出的,于大学生而言,培育内容过于宏大,不能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得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简单的网络信息。

2.培育途径不断创新,但培育实效性不强

高校适应时代的需要,注重运用新媒体,创建校园网络平台、校园微博等,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线上线下与学生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然而,校园网页内容说教色彩浓重,更新速度慢,大学生点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平台的频率并不高。从目前的效果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至今, 依然没有达到使全体大学生自觉觉醒、自觉实践的目的。因此,在增加培育途径和手段的同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需注重增强实效性。

3.培育力度不断加大,但培育深度不够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十分重视,着眼于培育途径不断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经费投入等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其消极影响亦影响社会各界,使社会风气功利化,学校学术风气相对浮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理论研究后劲不足,缺乏更深层次的剖析,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流于表面,培育深度明显不够。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

十八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强调:“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上述目标,高校应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发挥新媒体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1.传统育人模式难以适应新需要

新媒体的开放性及交互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样,传统育人模式受到更多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了解学生的新需求,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不可否认,传统育人模式短期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亦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样化,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传统育人模式,已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育人模式中加入新的元素,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2.多种社会思潮泛滥

新媒体传播的多种思潮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内容的冗杂性,大众接收的信息日益碎片化,使大学生难从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分辨真假。某些大学生受自身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情感需求的影响,将注意力放在满足自身需求上,新媒体传播的某些错误思潮趁机侵入,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等方式加以传播,以较为隐蔽的方式传播错误思想,使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的认识出现较大偏差。这些错误思潮,影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增大了培育难度,亦对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3.市场经济功利化的影响

新媒体的虚拟性,极易使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得到传播,造成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的巨大动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配套的法律法规不成熟,使得一些社会奢靡之风经由新媒体的大肆宣扬,在管理宽松的网络世界大肆盛行,极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之间的诚信危机突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正常的生活。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是主流价值取向的重要参与者,其一言一行无不反映其精神风貌。大学生的正确价值选择,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能助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此,高校应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有效性。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培育方法

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的前提是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的局面,这就要求高校应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此基础上,创新培育方法,兼容并蓄,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优化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在内容上、形式上对新媒体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设计和改造,以学生为本,使新媒体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服务的作用。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及宣传渠道,改变单纯课堂教学的理论教学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技术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作用,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打造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体系改革

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改革。近几年来,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经典著作的解读逐渐弱化,在造成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就过时的同时,也给各种错误思潮以可乘之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著作中,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的阐述和探讨,对这些著作进行深入的解读,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高校教师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坚力量,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者,因此,新媒体时代,促使教育者积极利用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以及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工作等,对于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多有益处。

3.健全培育有效载体,打造校园精品文化

马克思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同时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受市场经济功利化影响,某些人追逐名利,极易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这样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为改变当前状况,提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扭转不良风气。高校亦可以校园精品文化为载体,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环境。不良风气经新媒体传播而得以无限放大,就会危害社会,高校要利用媒体传播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作用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校园文化是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承载校园精神,针对学生群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打造校园精品文化,并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发挥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根本目的在于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以此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的出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诸多影响,需要高校审时度势,利用好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规避新媒体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郑万通.“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DB/OL]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outlook/q/2013/0201/1421856.html.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沈壮海.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思维四结[N].光明日报,2011-06-13.

[4]杨 明.国家与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的基本路径[J].红旗文稿,2012,(4).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络平台下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