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安
摘 要: 本文从《傲慢与偏见》与《世说新语》两书中搜集名词动用语料,结合转喻隐喻作用机制,Clark&Clark名词动用分类标准,对名词动用分类方法进行了补充与创新。
关键词: 名词动用 隐转喻 分类方法 英汉对比
一、名词动用的分类方法探究
英语名词动用现象因其自身的复杂性而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其中,Clark&Clark分类较为细致直观,故新的分类方法主要以C&C理论为参照。
(一)C&C分类方法考察
C&C将动用名词分为九大类:移位动词,方位动词,持续动词,经验者动词,目标动词,来源动词,工具动词与其他。对其分类方法进行考察可知,C&C搜集的动用名词绝大多数为及物动词且不含隐喻含义,因此其标准在对绝大多数非及物动词及含有隐喻用法的动用名词进行解释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但这两类词恰恰在名词动用中非常常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动用名词的分类进行补充,并对隐喻用法作单独区分。我们从名词动用的认知机制入手进行考量。
(二)对C&C分类标准改进
1.隐喻与转喻在名词动用过程中的作用方式
(1)转喻是构成名词动用的基本机制
“转喻”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在名词动用的过程中,以一个名词所指事物来指代与该事物相关的一个动作,这就构成了转喻。因此,转喻是名词动用的基本作用机制。
(2)在名词动化的过程中隐喻也起作用。
隐喻是用一个相似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概念,是两个相似的认知范畴之间的“投射”。在名词动用的过程中,虽然名词与其所指代的动词属于同一认知范畴,但名词的使用实际是为指代与之相似的另一认知范畴内的动作,隐喻机制就起作用。
2.C&C分类标准与行为转喻
将名词动用置于转喻隐喻的视角下,可以发现,C&C分类全部属于转喻下的行为转喻,其分类下的小类与行为转喻的小类对应。
3.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再分类
转喻中因果转喻与名词代替完整事件动词短语的转喻也涉及名词动用的过程。因此,增添这两大类,并对所有大类都区分隐喻用法与分隐喻用法。新增大类例证如下:
(1)因果转喻
事物因果属于同一个认知框之下,当以事物因果相互指代时,若其分属名词与动词两类,则名词动用就此发生。例:
①原因代结果的转喻
The lady felt no inclination to trifle with his happiness.
用trifle这一原因指代“attach little importance to”这一结果。
②结果代原因的转喻
They parted at last with mutual civility,and possibly a mutual desire of never meeting again.该句中以part这一结果指“make... seperated”这一原因。
(2)名词指代完整动词短语转喻
名词与所指动词短语属于名词动用,并区分为名词性转喻与动词性转喻。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名词所指代的动词短语的重点。在名词性转喻中,名词所指代的动词短语的焦点就是该名词,补全时只是在其之前补充一个辅助的动词,用法更像是省略动词;在动词性转喻中,名词所指代的动词短语的焦点在动词,更像是零位派生的构词方法。例:
①乡人以公名德
“名德”指“名望德行”,在此句中以名词指代“有名望德行”,因此属于名词性转喻。
②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
“炙”指代“吃肉”,“炙”所指代的动词义“吃”是整个动词短语的重心,该转喻是动词性的。
二、新框架下的名词动用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与《世说新语》为例
(一)新框架下各大类例证
C&C对原有的八大类动用名词的非隐喻用法做了详细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前文已经对新增大类的非转喻用法作了分析。现从八大类中举两例说明其隐喻用法,并对全部新增大类的隐喻用法进行分析。
1.移位动词的隐喻用法
To crown the whole,he meant to be at the next assembly with a large party.
crown属于移位动词,隐喻意义,指居于……之顶的意思。
2.施动动词的隐喻用法
自谓必当阿衡朝政
阿衡是古代贤相,做施动动词,取“辅佐朝政”之义,是转喻,隐喻用法指“贤相”。
3.因果转喻
(1)原因替代结果,并有隐喻用法。
宣武甚器之
器的本意是指“贵重的东西”,这里以因代果“看重”,同时有隐喻意义。
(2)结果代原因,并有隐喻用法。
①阿敬近撮王、刘之标
“撮”是名词,只用手抓取的量,这里用作动词,指“抓取”,是结果代原因的因果转喻,同时,“撮”指“聚集”,是隐喻用法。
4.名词指代整个动词短语转喻,
(1)侧重动词义,并有隐喻用法
Let them triumph over us at a distance,and be satisfied.
此处,triumph指代整个动词短语:win a triumph.强调动词义,隐喻“获得优势而得意扬扬”。
(2)侧重名词义,并有隐喻用法。
闻子名知人
“名知人,即“以知人名”,“名”指“获得名望”,强调名词义。隐喻指“名声、名望”。
参考文献:
[1]Clark,E.V.&H.H.Clark.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Language,1979,55(4):767-811.
[2]Chan,K.M.& James H-Y.Tai. From nouns to verbs: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9-154.
[4]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