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深挖, 有效渗透

2016-08-23 06:30赖鸿英
考试周刊 2016年58期
关键词:渗透途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赖鸿英

摘 要: 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一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二要精心设计,在课堂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打好传统的根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途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制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鉴于此,我与一线教师进行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有了以下感受和体会。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小说、剧本等作品中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蕴含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凝聚着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岳阳楼记》体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女娲补天》承载着先人奋斗精神和美好品德;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莫怀戚的《散步》、丰子恺的《竹影》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立足于现有的教材,理解教材,深挖教材的内容,以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重点,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获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精心设计,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设计,运用恰当的策略,争取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渗透传统文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

1.创设情境: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创设导语、音乐、影像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女娲造人》时可以借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导入。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教《安塞腰鼓》可利用多媒体,用奔放、动感的画面,配以激情、澎湃的鼓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了解黄土地的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主学生在品味汉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民族精神。

2.反复诵读:一篇作品,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作品滋润学生心田。诵读的形式是多样的。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重在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品读在于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3.提出问题:结合反复诵读,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4.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5.拓展延伸:拓展是多方面的,可以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也可以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还可以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如教学《女娲造人》一文,可以设计让学生收集我国其他的神话故事。学蒲松龄的《狼》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学《智取生辰纲》可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教师还可根据课文内容,课外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通过适时拓展,在进一步增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能更进一层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验,去感悟,去积累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1.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每册都有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七年级的“漫游语文世界”、“戏曲大舞台”,八年级的“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古诗苑漫步”、“莲文化的魅力”,九年级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等。这些活动的设计,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教师可围绕教材所给的范例认真开展活动。

2.开展课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关于古诗文的积累,教师可以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开展古诗朗诵展示活动,一个学期,人人有展示的机会,人人有参与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积累;每学期开展一次诗文朗诵比赛;学期末开展诗文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摘录笔记、分类搜集、诗词鉴赏、背诵心得。教师还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如书画比赛、汉字书写比赛、成语比赛、对对子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既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钱梦龙先生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贯彻和落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教学理念,深刻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才能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中远航。

猜你喜欢
渗透途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