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凯灵
摘 要:家常课,就是指在平常状态下,每天按照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堂。它就像平常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然很普通,但却是基础教育课程常规教学的重中之重,家常课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小学科学家常课有效性的提高是每个小学科学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家常课;简约;有效性
家常课,就是指在平常状态下,我们每天按照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堂。它就像我们平常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然很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常规教学的重中之重,家常课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小学科学家常课有效性的提高是我们每个小学科学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小学科学家常课有效教学的见解。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能从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为整堂课的教学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导入呢?我认为,有效导入要包含以下三个因素:(1)要有趣味性。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要有关联性。导入环节的情境设计应为教学服务,不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隔甚远甚至无关的情境,都是无效的。(3)要有推进性。无论怎么样的导入,都会涉及问题的提出,教师的提问应该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如,在教学五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就用热开水烫鼓瘪乒乓球的生活常识来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瘪的乒乓球,你能帮忙想个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出示两个瘪乒乓球,其中一个有小孔。)
生:可以放到热水里。
师:请你上来试一试。
生:为什么一个鼓起来了,还有一个没鼓起来呢?咿,没鼓起来的那个有个小孔。
师:是啊,没鼓起来的那个乒乓球上有小孔,为什么有小孔的乒乓球就鼓不起来呢?你们认为乒乓球鼓起来和什么有关呢?
生:和乒乓球漏不漏气有关。不漏就鼓起来了,漏的就鼓不起来。
师:为什么漏的就鼓不起来呢?
生:不漏的话,乒乓球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皮鼓起来了,漏了的话全部跑到空气当中去了。
师:是啊,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的,那我们能不能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空气受热真的会体积膨胀呢?
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是学生的生活常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用一个有小孔的、用热开水也鼓不起来的乒乓球,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把他们原先“是乒乓球皮受热膨胀”的错误前概念纠正为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皮鼓起来。最后用一个思考题来引出今天这节课研究的重点:空气受热会膨胀,简约而不简单。
二、实验材料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离不开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又离不开科学实验。因此,实验材料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就能决定这一堂课的成败。并且,有效的实验材料,有助于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科学活动乐趣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实验材料的选择最终是为了课堂教学而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科学课本中的实验材料,应合理选择,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就遇到胡萝卜这一实验材料在学生实验活动中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从同一个胡萝卜上切下来的萝卜块,同时出现了沉、浮以及悬浮的情况。学生都很困惑,为什么同样是萝卜,在水中会出现这么多种不一样的沉浮情况呢?萝卜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呢?究其原因是因为萝卜本身含水量的多少会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如果我们把胡萝卜换成其他不会出现类似情况的材料,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并且在后续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避免同样的情况。
三、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其思维参与的构建上,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四下《电路出故障了》时,学生在连接电路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我没有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思考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讨论,去分析,如:电池没电了;某个地方可能电线没有接牢;小灯泡坏了……然后他们又会根据这些原因去检查他们自己的电路,找到问题的所在。这样的成功,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强烈的自我反省过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平等、耐心地对待学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家常课堂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与核心。不管课程改革走到哪一步,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找到更多、更好的有效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家常课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