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预学后,教师教在哪里

2015-05-30 19:40童燕萍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操作先学后教高效

童燕萍

摘 要:学生预学后,对新课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会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预学后未必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难以“钻”进教材,看不到其中蕴含的真谛。此时,需要教师出手相助,助学生能够更上一层楼。预学后的课堂,通过教师的理、抓、挖,结合学生的预学,可以得到更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先学后教;高效;操作

先学后教,导学新作业,翻转课堂……一系列新鲜的词语,在短短几个月里大量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学生预学后,教师怎样展开教学,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一大挑战。笔者以为,安排学生预学,首先要思考哪些内容需要学生预学,适合学生预学?《圆的认识》一课笔者认为非常适合。原因一,它是圆的知识的起始课,涵盖了许多知识点,什么是圆,各部分名称怎样,有些什么特征、有些什么联系。每次上这节课,都感觉打仗一样,不停地讲,不停地操作,总还是时间不够。内容太多,学生往往难以消化。而一些特定的名称,使用的工具,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预学得到。有了课前预学,学生熟悉了名称,更有利于课堂上展开特征的学习。原因二,新改版的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性语言多,结论性语言少,留给了学生预学的空间。

学生课前预学后,对新课的结论已经有所知道,甚至会应用结论解决简单问题。但是,限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预学后未必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预习过程或许是“囫囵吞枣”的不细致,或许是“蜻蜓点水”的不深入。在学生已经“有所知”的课堂中,教师教在哪里呢?

一、教在学生学法指导上

学生的预学,常常是阅读一下新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圈一圈、画一画,再试着做几道练习,尝试运用一下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的预学,形成知识框架,逐步学会自学的方法。

开课直接检查预学情况——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我知道了圆有圆心、半径和直径。

生2:我知道了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3:我补充一下,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4:我还知道了可以用圆规画圆。

生5: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教师根据板书,带领学生整理知识点。

师:同学们,通过预学,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新知识。我们来整理一下。圆有圆心、半径、直径,我们可以称它们是圆的各部分名称。半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可以称为……

师生齐答:特征。

师:那么直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就是两者之间的……

生:关系。

师:是的。圆规是画圆的工具。

(教师一边带领整理,一边补充板书)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我们来认识“圆”这个平面图形,我们可以从工具、各部分名称、特征、关系四个方面来学习。在以后的预学中,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新知识进行梳理。

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自学是零散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一个个知识点上,对知识的结构没有系统认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下引导,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教在学生操作困难处

圆规是学生第一次使用的学习工具,一般都是在教学圆的内容前一段时间要求学生准备的。与尺子相比,圆规比较陌生。熟练使用圆规,需要学生的手指、手腕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在导学新作业A中,我们发现学生预学中,用圆规画圆是存在困难的,所以把圆规的使用放到教学中,给学生熟能生巧的时间,在画圆中体会圆的意义。

师:你能用你的圆规画一个圆吗?

(生尝试使用圆规,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圆规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寻找用得好的学生)

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的原因。学生中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学生手部力量和协调能力不强;(2)双

手執圆规和握在圆规脚上;(3)半径容易发生改变,画不出封闭的圆来。圆规两脚长度不一致,不方便操作。还有的学生逆时针方向旋转,转不过来,有的学生索性圆规不转、转动作业本。整个过程很生硬,也很辛苦,一些学生甚至动用了全身的力气,还是画不出来。

请画得好的学生演示过程,并介绍自己的心得:针尖和铅笔尖一样长;针尖处要固定;大拇指和食指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顺时针方向比较好画;旋转时微微倾斜一些更方便旋转。

师:用这样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多画几个圆吧。

学生操练画圆。

圆规画圆,在成人眼中是小事一件,放到小学生身上可就不见得了,以前的教学中从来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看到导学新作业A上学生画得圆,真是想不到学生使用圆规是如此困难。课堂上学生的操作表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现在的学生手部的精细动作真的很困难。有了预学的结果,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困难出发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三、教在学生思维停滞处

在进行预学知识的整理时,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的预学已经有所得。但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新课的“已知”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对于深层次的含义,学生是不理解的,也还不知道怎样去理解。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放在这些学生思维停滞的地方。

(一)思维搁浅时,推一把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知识点在教材中只出现了提示性的语句,但没有结论。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呢?

师:你能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吗?再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5厘米的呢?

学生操作,巩固画圆的方法,感受圆的大小和半径的关系。

师:同桌说说你的发现,你的感受。

生1:画出来的圆一个比一个大。

生2:画的时候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一次比一次拉得开。

生3:也就是圆的大小和半径有关,半径大,圆也大;半径小,圆也小。

师:真的是这样吗?

(教师演示,绳子一头系一支粉笔,甩动绳子形成一个动态圆)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圆了吗?你能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半径吗?

生:老师手捏住的地方是圆心,绳子的长度就是半径。

(教师把绳子放长一些,形成更大的圆)

师:现在呢?刚才(生3)同学的说法对吗?

生:对。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师:(继续甩动绳子)现在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圆,如果老师想把这个圆的位置放到黑板上,该怎么办呢?

生:捏绳子的手放到黑板上去就可以了。

师:(根据学生的说法,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和粉笔画圆)那么,你觉得圆的中心位置与谁相关?

生:跟圆心有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可以得到理解。但如果是学生没有目的地画圆,感受未必深刻。安排学生一个接一个画,一个比一个大。感受就很直观,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体验。学生用圆规画圆,半径是隐藏在里面的;一个动态的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那条半径,真真切切地看到半径长,圆就大;半径短,圆就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简单的一个结论,似乎学生理解不难,其实不然,就结论而言,学生是可以记住的,但是为什么呢?学生是不点不透的。学生知道圆的位置变了,圆规的位置就要变。而圆规变位置,实质上是要圆心变位置圆才会变位置。实际的操作,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前行。

(二)思维单一时,秀一把

一个圆里的半径有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这一特征的发现,教材中提示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来得到,方法比较单一。課堂里,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看看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证明。

师:你能借助自己画的圆、桌上的圆片等材料,来证明半径和直径的这些特征吗?

(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操作)

交流反馈。

生1:我们组认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你们真聪明,能从半径的含义中去寻找答案。也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知道,直径也有无数条。

生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没有变,所以它的半径也没有变,都是相等的。

师:嗯,是的。你们从画圆中发现了这个特征。

生3:我们折了几个圆形纸片,把圆对折再对折,我们发现几条半径都能重合。所以这些半径都相等。

生4:老师,我们头上的吊扇,它停止的时候,三个叶子一样长的,就是圆的半径;转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所以圆的半径都相等。

师:是的。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这些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生活中人们很好地应用了这些特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教师出示:自行车图片)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呢?可以做成其他形状吗?

(生讨论、说理)

师:圆形滚动和椭圆滚动,其中心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师:能做成其他图形的车轮吗?正方形、三角形可以吗?

小结:正方形、三角形、椭圆等图形,一中不同长;只有圆,一中同长。

师:你也能找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生1:电风扇的开关,旋钮就是圆的直径,因为圆的直径都相等,所以可以360度旋转。

生2:杯盖做成圆形,直径都相等,就能盖得比较严实不会掉下去。老师,是吗?

师:你们觉得呢?

生:(点头,表示同意)是的是的。

教材中的方法比较单一,也有局限性。一个学生只有一种想法,四人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动脑、动手的欲望。同伴的发言,又给了学生一些新的启示,智慧被点燃了。学生不再局限于眼睛看到的几条线,而是通过思考,进行了推理证明。又从推理联系到生活实际,从吊扇想到吊扇开关,再想到杯盖,思维得到了扩展,学生的敏锐是老师都难以预料的。

(三)思维混沌时,敲一把

当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结束,学生自我感觉相当不错,觉得自己已经把知识都学懂了。然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容易忽略一些限制性条件。

师出示4道判断题,请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对错。

(1)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2)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两条半径组成一条直径。( )

第(1)题出现时,学生毫不犹豫,打出√;第(2)题仍旧豪情万丈,出示√;第(3)题出现时,一些学生有些犹豫了,开始看看左右同学的反应;第(4)题出现了,同学们都不出手势,而是用嘴巴说了,嘈嘈杂杂,小小心心:“对的对的”。学生并不是对四句话的正确性有所怀疑,而是对老师出的4道题都是“对”的判断题有怀疑。“不会吧,老师应该不会出4道都是对的题目,肯定有错的。但是哪一句错了?明明都是对的呀!”这就是学生的心里话。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先看第一句。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生1:对的呀,我们刚才不是验证过了吗?

其他学生都点头应和着。

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圆形教具。

师: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

生:(齐)不相等的。

生1:哦,要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才是都相等的。

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对的,是的是的,要在同一个圆里了。

教师停顿一下,学生没有反应。(可能前面脑筋动过了,大脑有点累了,想不出其他的情况了)

师:(从大圆背后取出另一个大小一样的圆)那么它们两个圆的半径呢?

生1:它们的半径也是相等的。

生2:但是它们两个圆是一样的圆呀。

师:这样的两个圆我们称为等圆。

生3:那就是说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补充板书:同圆(等圆)中

生4:那么第二句也是错的了,也要在同圆或等圆中。

其他学生纷纷统一。

师:那么第三句呢?

生5:不对的,也应该有条件的,在同圆或等圆中。

生6:就比方刚才老师给我们看的两个不同的圆。(教师出示刚才的两个圆)

生6继续:小圆的半径肯定不是大圆直径的一半。大圆的半径比小圆的直径还要长呢!

师:是这样的吗?

生答:是的,是的。

师:第四句呢?

生(很有把握):错的,要在同圆或等圆中。

师:如果有这个条件,改成: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半径组成一条直径。这样对吗?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了,个别学生犹豫片刻。

生1:老师,如果两条半径是90度角的,那也没有组成直径呀?

一部分学生醒悟了:是的哦。

师:谁能把她的意思在图上表示出来?

生2:演示画图

生3:两条半径要刚好相反的时候,才能组成直径。

生4:我补充一下,也就是说两条半径成180度角时,才是直径。

师:现在同学们都说对了。那么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成: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半径的长度等于一条直径的长度。这样对吗?

生(略思考后回答):这句话是对的。说长度的时候,可以不考虑角度。

如果教师没有组织学生讨论4个判断,学生的思维是混沌的,知识是片面的。而学生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还在那里沾沾自喜。教师的一挑拨,一讨论,学生如同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再次纠正自己的思维,试着全面考虑问题了。

(四)思维疲乏时,鲜一把

课堂到了最后十分钟的时候,学生真的有些累了,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耗费了很多精力,最初的学习热情也慢慢冷下来了,学习到了疲倦的时候。不给学生一点新鲜的刺激,最后的十分钟真是要浪费了。

教师出示“毕达哥拉斯”图像,介绍:同学们,他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圓形最美。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一一列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

师: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平面图形?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1:其他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生2:对称轴条数不同。长方形有2条,正方形4条,等腰三角形2条,等边三角形3条。圆最多,有无数条。

生3:其他图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

师:是的,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圆有它独特的特征,所以人们非常喜欢圆。在我们中国的古老文明里,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所以有许多圆形的艺术品。

(PPT出示圆形图片:圆形剪纸,圆形窗花,圆形器具,圆形建筑物等)

师:人类喜欢圆,连大自然也对圆形情有独钟。

(PPT出示圆形水纹,日全食、火山口、环形山、向日葵、大王莲花等大自然中的圆形图片)

师:用我们的圆规和直尺,我们也可以创造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介绍毕达哥拉斯,了解数学文化。引出圆为什么是最美的平面图形,寻找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回顾了其他图形的特点,在比较中学习了“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一特征。在轻柔的音乐中,欣赏圆在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中的存在,感受圆的人文美与自然美,为下一节课尺规画图,打下了情感基础。在欣赏中,学生得到休息,得到美的享受,感受数学的魅力。

传统的课堂中,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内进行,学生对半径、直径、圆心这些新名词还没有完全接受,就要开始探究它们的特征、关系,感受圆的意义,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以前每次上课都像跑马一样,上得气喘吁吁还是没有完成任务,探究的方法也很单一,就是教师组织下的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有了课前的预学,对新名词已经掌握了。对特征已经了解了,有了更多的精力用于扩展思路,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从未有的提高。

课前预习,学生毕竟“视力”有限,难以“钻”进教材,看不到其中所蕴含的“敏感地带”。此时,需要教师出手相助,助学生能够更上一层楼。为此,教师必须练就“理”(梳理学生的已知)、“抓”(抓取学生的未知)、“挖”(挖掘学生的潜能)等本领,来激活学生预习后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韩立福.何为学本课堂[J].人民教育,2014(16).

[2]顾明远.素质教育要以学为本[J].人民教育,2014(16).

[3]顾文亚.学生预习后,教师的教放在哪里[J].小学数学教师,2014(10).

猜你喜欢
操作先学后教高效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操作能力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