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佳萍
摘 要:在小学这个奠定基础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中,无论是教师的阅读教学,还是学生的阅读学习,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讨论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动性;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一、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维僵化,丧失思考能力
在阅读学习时,学生缺乏思考,“学习不带脑子”。这是当前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举个例子,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古诗《枫桥夜泊》。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不小心将“姑苏城外寒山寺”写成了“姑苏城外赛山寺”,明显和课本不一致。谁知不少学生一字不错地将笔者的错误板书抄了下来。课下笔者检查学生的笔记时,发现至少有半数的学生书写“赛山寺”。
还有一次,笔者讲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在地的秋天的实际情况进行回想,与北大荒的秋天作对比,找不同。在笔者一步一步的引领下,学生完成了对比过程。然而在之后的阅读练习中,笔者找了一篇描述春天的文章让学生对比,相似的文章,相同的问题,很多学生却回答不出来。
由此可见,在阅读学生中,太多学生依赖教师,被动学习,教师拉一点,学生动一点,动的过程中不肯动脑筋,而脱离了教师的带动,学生就茫然了,不知所措了。
2.教师的被动教学
学生学习被动,不动脑筋,而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被动教学的现象。在有些教师眼里,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的阅读习题,讲解完大纲所列的问题,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完成。还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动脑筋,完全依赖大纲,一板一眼,照本宣科,教学过程程式化严重,搞得课堂气氛古板无趣,死气沉沉。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主动性的策略
身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行动起来,找出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这种现状,打破这种僵局,让阅读教学变得有激情、有乐趣。那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教学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具体实施有以下几点。
1.给学生一个“坐标”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上走得远、站得高,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坐标”。有了明确的“坐标”,学生才能为前行找准方向,在迷失和偏离航线的时候,自己纠正错误。而为学生树立“坐标”的第一步,笔者选择了最权威的工具——语文教材。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会引领学生明确一篇阅读文章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而且要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叙述故事、表达思想感情的。
其次,笔者会在备课时预设好教学目标,将阅读教学划分层次,根据课时进程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将阅读教学划分为高级目标、中级目标、低级目标。基础较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低级目标,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完成中级目标,即理解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应用技能比较熟练;而基础优秀、能力较高的学生则要完成高级目标,即知识理解深刻,技能运用熟练,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军魂》一课时,笔者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阅读教学的低级目标定为:课文中刘伯承元帅“军魂”精神的表现是什么?将中级目标定为:概括“军魂”在文中的意思,用“军魂”造一个句子。将高级目标定为:自己创设情景,其中能运用并阐释“军魂”这个词。这样做让各类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就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以讲台为舞台,一个人站在上边“表演”,学生只扮演观众、听众的角色。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讲、讲,学生听、听、听,留给学生表述自己观点或是表明疑惑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而笔者认为,要想在阅读上开展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将自己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促进者。这样就可以从教师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
有教师要问,一节课总共只有四十多分钟,教师到底要给学生多长时间,留给自己多长时间才算合适呢?笔者认为,一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发散的,教师只需要留给自己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教学,或者更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参与尽可能多的活动,获得尽可能多的实效。
3.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沉闷、枯燥、严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感到压抑,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在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全身心愉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学习。
有些教师喜欢时时端着“教师”的架子,凸显自己的“权威”地位。但在笔者眼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扮演一个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参与者角色,能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问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学生才能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孙中山破陋习》一文的阅读理解课上,笔者说道:“课文中体现了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马上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不这样认为。如果孙中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为什么他没有制止母亲到底,而是等好多年后才宣布废止?还有,他的姐姐去了哪里,为什么课文中没有交代?”笔者没有打断学生质问,而是笑着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好不好?”就这样,学生之间的热情和思维碰撞又一次开始了。
总之,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让学生实践参与,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在主动体验的经历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