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楚华
摘 要: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手足情谊、人生感悟、人格魅力等深远的涵义。以古诗文为载体,在诗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古诗文;人文素养;策略
一、古诗文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古诗文蕴含着很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1.家国情怀
大量古诗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之美的赞颂。“诗仙”李白在《静夜思》里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露了他的爱国情怀;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古诗文中的这种家国情怀,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
2.手足情谊
亲情和友情,是古诗文中的又一个不朽的主题。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孟郊的《游子吟》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视朋友如亲兄弟,古诗文中表现友情的作品非常多,或行旅怀思,或赠答送别,都反映出友情的真挚。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千古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中表达的这种浓郁的亲情、友情,乃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情感的上好教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
3.人生感悟
许多诗人把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上升到哲理高度,写下了大量的“哲理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示人们年轻力壮时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真理。
4.人格魅力
许多古诗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风貌、人格操守、志趣追求。诗圣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积极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坚贞不渝,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施策略
1.开发“校本课程”
课题组从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遴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300首作品,内容涵盖了春、夏、秋、冬,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咏物、咏史,乡野、纪游、军旅,社会、人生、艺术等类别,按照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按照1-300序列编排,分为12个学期,每个学期诵读25首古诗。
2.落实“每周一诗”
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诗”的诵读过关活动。利用每周的吟诵课引导学生读一首古诗,教师适度讲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读诗体会,悟意明理。
3.营造“诗词文化”
班级制作“诗框”,布置于教室走廊外墙和教室里。组织学生从本学期要求背诵的25首古诗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图画,放置于“诗框”里,定期更新。
4.开展“诗词PK赛”
班级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学生可以配乐朗诵,可以浅吟低唱,还可以编成小品进行表演。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同年级的“古诗文PK赛”。选拔部分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诵记小能手”比赛。
5.撰写“读诗心得”
利用班队课开展《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让学生及时把读诗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还让学生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6.表演“诗文节目”
学校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沃土,从中抓住“诗词”进行传承,提出“吟诵诗词三百首,会吹陶笛一小把”这一办学特色。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学校都会举行“诗笛”办学特色展演。通过节目表演,可以把语言展开,把诗的意境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人文素养读本[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诗笛”办学特色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课题号:FHB130445)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常规课题《小学诗词教学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立项编号:FJJK14-3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