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林
[摘 要]传统教学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都比较落后,学生综合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探究”教学模式,可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分层探究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110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设计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都比较落后,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新课改后,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陈旧观念,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因材施教,分层探究”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弄清学情,全面兼顾
备教案,备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必须弄清学情,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如男女比例、学习基础等,而且还要知道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既把控全局,又兼顾个体。
下面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这一课主要要求了解清楚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并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好本班学生的学情,并针对所教班级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学生不爱发言,更不爱讨论的特点,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动画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深入浅出地将知识呈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各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植物进行着光合作用,是用什么为原料的?又能释放出什么物质?这样,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设疑,分层探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科学设疑是分层探究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科学设疑时,教师要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如基础问题由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拓展延伸问题则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等等。通过科学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人的生殖》为例,在这一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并展示给学生思考。如(1)人类的生殖细胞是怎样产生的?(2)人体生殖系统是怎么样的?男女的生殖系统又是怎样的?(3)男女的生殖细胞是怎么样的?(4)植物的生殖系统与人体生殖系统有何区别?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利用手头的工具解决问题。由于教师设计这四个问题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问题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可以满足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当然问题不可以随便设定,一些无意义或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特点以及教学中的重难点深入把握,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探究。
三、以优带差,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中,课内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的,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需求,但一些优等生也会受到影响,过于简单的内容,容易让这部分学生“吃不饱”,从而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过于拔高,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又跟不上。那么,教师如何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创设合作的平台,搭建以优带差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生物的遗传》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5人为一学习单位。组内学习优秀者为组长,负责帮助其他同学,一名有威信的学生为副组长,负责纪律的维持,其组员可以是中等生或后进生。然后,教师要求学习小组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由于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解决相应的问题。而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优等生可以帮助后进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知道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学习小组中也有差异,对于每一小组取得的学习成果,不可求全、求完美,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去不断地探究新问题,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初中生物课堂中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探究”教学时,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深入研究教材,丰富教学手段,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宋兴江.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成功(教育),2010(7).
[2]沈小明.探索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生命世界,2010(11).)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