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显
[摘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探讨的问题.从解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从营造和谐氛围、创设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43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指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测未知的事物的过程.思维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历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是需要经过思考的,只有在自主探索、自主思考中,他们才能对数学知识把握到位,理解透彻.另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许多领域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师应关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专家说:“学习氛围比授课内容更重要.”经过解读,很多教师都能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若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压抑,那么他们就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从步入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要用自己温暖的笑容、委婉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从而放下戒备的心理,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询问的语气与学生共同磋商问题;当学生不能理解知识时,教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真正理解透彻为止.师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当然,教师更要重视科学、合理的评价.因为学生都喜欢被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时,会使学生信心倍增,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为思维活动铺路搭桥
情境教学法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流行,适用于许多学科,数学也不例外.在数学课上,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思考问题.这样他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起来会倍感轻松、愉悦.而熟悉的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课前,教师要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较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慢慢地步入数学学习殿堂,汲取数学知识,锻炼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为了把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融合在一起,笔者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24点.我们约定以一副扑克牌中的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然后,将一副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所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每张牌只能用1次).若结果恰好为24,则可抛出这4张牌,同时记2分;否则不能抛出,也不能记分.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大家都不能出牌为止,积分多者胜出.这样的游戏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获取高分,在计算时都特别谨慎.他们边思考,边游戏,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不仅完成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而且还充分锻炼了思维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而思维能力中的发散性思维尤为重要,有些数学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它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因此,在讲解问题时,我们不能追求唯一答案,而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启发他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探索更好的解题思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比较(a+b)与(a-b)的大小.对于这样的题目,
答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可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又如,教师可对学生说:“请你任意想一个数,把这个数乘以2加8,然后除以4,再减去你原来所想的那个数的二分之一,我可以知道你计算的结果.你相信吗?”学生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不明白老师为何那么有把握.于是,教师就指引学生不要用常规的方法去思考,试着用另外的方法,看看是否可以快速地解决问题.学生一点就通.可见,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快速解决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数学素材,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以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