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伙新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对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健康课程在时代的呼唤下,面临新的发展和改革任务,是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体育教师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更为突出。因此,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
【关键词】德育教育 体育教育 情境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的心理特征表现更加明显,如: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好表现自己等等。体育课的特点是在运动场上带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进行,我们体育教师需要“接近学生、贴近生活、结合实际”为出发点,利用体育课所提供的有利条件,自觉地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创设贴切的人文情景教学将德育的丰富内容融于体育教学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障碍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和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特点,根据各运动项目对各个学生造成的困难不同,老师要针对不同项目进行德育渗透。如:跳高、跨栏、三级跳远等除了掌握技术动作之外,还得掌握心理素质。教师向学生渗透“信心、恒心和耐心”和“有信心未必会赢,但无信心一定会输”的自信教育,由此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二、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在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都是靠集体的团结协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此类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的德育目标之一。而诸多的体育教学素材正好能为解决这一难题尽一点力。如:打球、拔河、接力等项目,应教育学生明确在运动中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另外再加上拉拉队的助威呐喊,不断鼓舞其全力以赴,老师在一旁指导掉以轻心不努力的同学,并激励他们纠正错误达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之目的。
蚂蚁搬家之所以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多么的强大,而是因为他们够团结,目标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在一个团队里面,队员就像蚂蚁,团队就像蚁群。蚂蚁的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如果能够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就能将整个团队的能力发挥到极至,不仅能实现目标,而且能达到我们所未意料到的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渗透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教育。通过教学打造高效能的学习团队,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体育教学多在室外的运动场进行,活动范围广,外界干扰大,组织教学相对困难一些,只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控制和约束的品德。同样在练习和竞赛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作风。
三、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成功,承受挫折
每个学生都想在竞争中获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利用这种良好机制,在体育课中运用游戏比赛、教学比赛、测验比赛、体育达标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及必胜的信念。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其以自尊心为基础。体育课教学内容中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而每个人都需要成功,都希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抓住每个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斗志。
四、聆听歌唱音乐,学会释放和调控情绪
中学是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正处于充满了“心理冲突”的青少年期。由于阅历水平、思维能力、自控能力的限制决定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调控情绪,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和正确运用调控情绪的方法成为面对困难和失败,让学生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的表达个人的情绪。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当他们累了,听听舒缓的曲子,放松疲惫的身躯,当他们面对困难,歌唱奋进的歌曲,更是那些奥运的主题歌,鼓舞他们和面对失败的调控,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集体爬山运动,不同团队拉拉歌,及解决了竞争意识的号角,舒缓了情绪,放飞了好心情!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五、区别对待,培养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量的身体活动,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又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这就对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施产生无形的障碍。所以同一个动作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与效果,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所区别,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要求在质和量上必须达到一定要求,而针对部分素质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或适当减少练习量,逐步克服畏惧、怯懦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树立自信。这就更要求我们老师有更高的德和更多的爱,用最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去调动这些所谓“困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作为体育教师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它不仅局限于一节体育课,也不限于参加过某项体育运动,更是工作的首要条件。时常把“我运动,我快乐”,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追求,使自己成为真正德才兼备,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夏淑云,浅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J];教育与职业;2008年30期
4.《加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雷书瑗 《辽宁教育》 2006年
5.《初中体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李宜彩中國科教创新导刊2007.